窗前一碗茶,屋内两盆花。
鼻嗅香兰郁,身披暖体霞。
风寒门拒外,疫毒药回家。
心气闲神定,春来剪柳芽。
那天阳光很充足,从窗外射进屋内,暖烘烘的。搁在以往,一定要到社区广场,或者是走到附近的游园,快步走一走,好好享受冬日的暖阳。然而,现在,不得不“蜗居”在家,与家里的几盆花草在一起,品茗香茶,望着窗外小区静悄悄的广场发呆......
依然记得,2009年的一部《蜗居》电视剧挺火的,说的是女主角郭海萍自从大学毕业留在上海生活便打定主意存够付首期的钱就买房子。但看来看去那些房子总不能令她称心如意,郭海萍就这样和丈夫苏淳在一间租住的只有十几平米大的小房子里生活了五年。后来加上孩子和公婆四个人,在这小小的房间生活,是多么的“蜗居”!
关于蜗居一词,《搜狗百科》是这样解释的:比喻窄小的住所。常用作谦词。“蜗居”一词最早比喻屋之形状而非大小,但后来渐成“屋宇窄小”的代名 词,这种变化发生在1000多年前的三国魏晋时期。最早以“蜗”字形容居住环境的是《三国志·魏书·管宁传》。该书记载,汉末隐士焦先露首赤足,结草为裳,“自作一瓜牛庐,净扫其中;营木为床,布草蓐其上。
在现代,也有许多人因为没有钱去购买一套宽敞的大房子,而选择了蜗居这样的生活模式。以前也有网上披露外出打工两口子的新房4.65平米,也有一对母子挤在一个仅一米宽的缝隙中居住的消息。可见,“蜗居”是对人们居住房屋极其窄小的描述,是一个贬义词。
然而,本文中提到的“蜗居”在家,非狭小的意思,而是与前一段的静默隔离在家相比较。那么,它们有何区别哪?
我的理解,静默隔离是为了防范疫情传播而采取的强制性的临时措施,是人们被动的在家不予外出;而现阶段许多人“蜗居”在家,是自我采取主动防范的一种行为。
以前,蜗居常用来象征居住房屋狭小。而在本诗词里面,是与外面广阔世界、空旷田野、社区广场相对来说。
因为疫情趋紧,出现新冠肺炎病毒阳性症状发热、咳嗽、咽痛、呼吸困难的“阳”人较多,据说传染性还比较强,亲戚朋友屡有中招,网上的消息也是满天飞。为了自己的健康安稳,不得已在家“蜗居”,是减少不必要的外出的不得已而为之的临时措施。
世界那么大,你想去看看吗?看看你周围的变化,你明白适应环境变化才是我们正常心理的一种能力。
那天,打电话问候朋友有无中“阳”,朋友说还好,这几天就宅在家,不敢外出,小区诺大的广场空空如也,在家“蜗居”的不在少数。
说来奇怪,人的心理也是不可捉摸。前一段静默隔离不让外出,许多人满腹牢骚偷偷溜出家,三五成群的在广场跳舞、聊天。现在疫情放开不加管控了,反而都自觉地“蜗居”在家,也不提意见了,奇了怪了?
其实,不奇怪,当真正的危险来临的时候,人们还是恐惧的。毕竟,感染新冠阳性症状带来的痛苦,也是刻骨铭心的
当然,蜗居不是寂寞,也不是恐惧,它只是一种心态带来的应变行为。
蜗居也不应焦虑,待在家里也有很多事情消磨时间。譬如:看电视、养花、做饭、看书写作,当然,在狭小的天地也可以慢慢走几步,太极拳可以打打、弯弯腰与伸伸胳膊也可以……我哪,感觉最近作诗的水平有了提高,也许是“蜗居”的时间长了,可以静下心多看书、多练笔的缘故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共生,以前我们体会的还不那么深刻,现在,我们懂了,人不是万能的生物,也不应是自私的动物,保护环境,营造绿色生态,与万物成为命运共同体,真的是我们以后思考的、如何做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