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阳堡一定是一个让你震惊的古城,两千多年的盛世古城即将落幕,从战国的安阳邑,到盛唐的安阳县,再到现在的开阳堡,千百年来,这座古老的城市,在历史的长河中逐渐被遗忘,它就像北国大地上的边塞诗,铿锵中带着悲壮。断壁残垣的古城墙,人烟稀少的古民居,残缺不全的古戏台……正是因其沧桑与悲凉,开阳堡才被唤作 “消失的关外楼兰”。
开阳堡位于河北省张家口市阳原县浮图讲乡,地处燕山与阴山山脉的交汇处,是黄土高原、内蒙古高原和华北平原的过渡地带,这里是一个小盆地,桑干河由西向东横贯全境。
据《中国历史地图集》载,开阳堡即战国时期赵国代郡之安阳邑。《史记赵世家》载,赵主父-—武灵王封长子章为代郡安阳君,西汉、东汉时称为东安阳县,治所即开阳堡。因 “先有开阳堡,后有阳原城”,后又改名开阳。
开阳堡鼎盛于唐初,作为茶马古道上贯通南北的交通要冲,堡内店铺林立,商贾云集,被誉为“关外楼兰”,至清咸丰年间,由于治所撤销,村庄商业低迷,集市废弃,人口锐减。开阳堡由盛转衰的主要原因是周边环境遭到破坏,汉唐以前开阳堡附近森林广袤,水源充沛,在北宋年间和明代,阳原县成为中原农耕民族与北方游牧民族冲突和战争的前沿,森林大量被砍伐,水源枯竭,生态遭到严重破坏,开阳堡逐渐开始沙漠化。
《察哈尔通志》记载,今存的开阳堡为唐代所建。堡墙东西长350米、南北长216米,墙基宽5~8米,墙高8~10米,四周筑有墩台16个。整个堡墙为白垩土和黄胶土混合夯实而成,这种土黏性大,虽经历一千多年的风吹日晒、雨水冲刷,仍保留了原来的轮廓,有的地段至今完好坚固。城内街道呈井字形,人称九宫,城的南边有城楼,俯瞰如龟,龟头对着桑干河。据说 开阳堡布局根据周易八卦之形而建,运用八卦、风水学,选址在一个形如龟背的沿河高地上。
街区规划有别于传统的以南北中轴线为南北大街的格局,,而采用南北两条较对称的大街,与东西二条街呈“井”字型结构,把整个堡划分为九部分,称“九宫街”。除中宫外,其余八宫均按后天八卦卦形设置街道,堡门设置在离宫之位。现在西北角和西南角仍旧保留着“乾三连”和“坤六断”的格局。其他街道虽几经变迁,仍能看出一些八卦卦形的痕迹。
开阳门为古堡南门,也是唯一的堡门,其上有玉皇阁。门、阁均建于唐代,后世虽有重修,但仍保留唐代风格,因而其文物价值极为珍贵。玉皇阁面山临水,博檐翘角,有凌空欲飞之势,为开阳古堡的标志性古建筑。开阳门外,右(西)为关帝庙,左(东)为关帝庙的戏楼,开阳门正对着的(南)为弥勒殿,以开阳门为主的4座古建筑围起一个相对封闭的乡村广场,千百年来,它无数次的承载了开阳堡人最看重的宗教和娱乐活动。开阳门内,正对着堡门建有城隍庙,它是开阳堡曾经辉煌的最好见证。因为在古代,只有县级以上的治所才有资格拥有城隍庙。开阳门东侧还建有一座观音殿。据说,旧时的开阳堡共有3座观音殿。
两百万年的泥河湾文化、古老的桑干河文化和千年的三祖文化曾经在这里传承和激荡。这座被遗忘的千年老城,非常难得地保留了原有的轮廓,保留了千年古城的整体风貌,为研究唐代建筑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