犯罪的性质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犯罪是违反刑事法律的行为,即行为触犯了刑法的相关规定,具备了刑事违法性。只有当行为既具有社会危害性又违反刑法时,才能被认定为犯罪。
犯罪应当受到刑罚的处罚,这是犯罪性质的又一重要特征。惩罚性体现了社会对犯罪行为的否定评价和制裁,旨在维护社会秩序和法治。
此外,犯罪的性质还可以从其他角度进行分类,例如:
自然犯:
是指在侵害或威胁法益的同时明显违反伦理道德的传统型犯罪,如故意杀人、强奸等。这些行为在任何社会和文化背景下都被视为犯罪,并且具有明显的社会危害性。
法定犯:是指基于公共管理的目的,为适应社会形势的需要而规定的犯罪,如逃税罪等。这些犯罪的存在往往与特定的社会管理需求相关,其违法性来源于法律的明确规定。
身份犯:是以特殊身份作为主体要件或者刑罚加重、减轻的法定事由的犯罪,如国家工作人员受贿。身份犯要求犯罪主体具备一定的身份条件,如国家工作人员的身份。
非身份犯:则不要求特殊身份,任何人都可能构成这些犯罪,如盗窃罪。
亲告罪:是指告诉才处理的犯罪,如侮辱罪、诽谤罪(严重危害社会秩序和国家利益的除外),需要被害人或其法定代理人提出控告才予以处理。
非亲告罪:则不需要被害人告诉,由司法机关依职权进行追诉,如故意伤害罪。
综上所述,犯罪的性质是一个复杂的概念,涵盖了社会危害性、刑事违法性和惩罚性等多个方面,并且可以从不同角度进行分类。理解犯罪的性质有助于更准确地认定和处理犯罪行为,维护社会秩序和法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