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扶贫的标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通过有效、合规的程序,把谁是贫困居民识别出来。总的原则是“县为单位、规模控制、分级负责、精准识别、动态管理”,开展到村到户的贫困状况调查和建档立卡工作,包括群众评议、入户调查、公示公告、抽查检验、信息录入等内容。
贫困居民识别出来以后,针对扶贫对象的贫困情况定责任人和帮扶措施,确保帮扶效果。
对扶贫对象进行精确管理,确保扶贫政策的落实和工作的到位。
对已经实现脱贫的扶贫对象,按照程序进行脱贫退出,并确保脱贫的真实性和有效性。
对扶贫对象进行持续监测,及时发现和解决扶贫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确保扶贫工作的持续性和有效性。
此外,精准扶贫的对象要符合以下条件:
收入标准:扶贫对象的家庭年人均纯收入低于国家或省级农村扶贫标准。
生活条件:包括“两不愁三保障”,即不愁吃、不愁穿,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住房安全有保障。
特殊情况:对于有子女上学负担较重、家庭成员患大病或长期慢性病、居住用房是C、D级危险房屋等情况,即使人均纯收入达到识别标准,也要统筹考虑纳入扶贫对象。
这些标准和条件共同构成了精准扶贫的核心内容,旨在确保扶贫对象得到精准、有效的帮扶,最终实现脱贫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