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明源远流长,汉字文化博大精深,有些词语单独拿出来是一种意思,放在某一句话之中又是另一种意思,比如说“泰山”单独指的是山的名字,而“老泰山”中的“泰山”指的却是岳父。
当然,“有眼不识泰山”中的泰山指的绝不是岳父,但也不是山东省境内的那座名山。
其实“有眼不识泰山”中的泰山指的是一个人的名字。
鲁班这个名字我们肯定都不陌生,春秋时期最出名的木匠,相传鲁班经常收徒,但他收徒的目的并不是简单地收一点学费,而是想找到真正在木工方面有天赋的人。
为了找到真正有天赋的木工,鲁班对前来求学的学徒来者不拒,然后再从中进行淘汰,采取“优胜劣汰”的选拔方式,而鲁班的学徒中就有一位叫做“泰山”的年轻人。
泰山看起来是一位十分灵巧的年轻人,想要做好手艺人自然要心灵手巧,可看人不能看表面,泰山虽说看起来机灵可一旦做起木工来那是笨手笨脚,不说和那些优秀的学徒相比,就连普通的学徒看起来都比他有天赋。
一开始的时候鲁班自然不好意思赶人家走,结果泰山学了一段时间之后没有半点长进,鲁班为了自家的声誉只能将他给辞退了。
按道理来说只是辞退个没有天赋的学徒而已,辞了也就辞了,鲁班并没有放在心上,事实上鲁班也确实忘了这位叫做泰山的年轻人,直到几年之后。
这一天,鲁班正在集市上闲逛,偶然发现有些货摊上摆放着许多竹制家具,这些家具不仅外观精致,而且做工也非常讲究,一看就是高手制作的,百姓们争相购买,十分火爆。
爱才的鲁班非常想结识这位制作竹制家具的高手,于是向人打听,结果得到的答案令他十分意外,人们告诉他,制作这些家具的人是赫赫有名的“泰山”。
鲁班有些不信,便进一步打听,终于确定那位“高手”就是当年被他辞退的学徒泰山。
鲁班顿时感到心中愧疚,深深地感叹道:“我真是有眼不识泰山啊!”,这便是“有眼不识泰山”俗语的由来。
其实在我国的俗语之中,类似的情况并不少见,虽说整体意思大多明朗,可一旦分开解说就很容易想当然地进入某些误区,绝大部分人的理解都是错,甚至被人误解了千年。
“有眼不识泰山”就是个典型的例子,类似的典型还有“狗咬吕洞宾,不识好人心”,它与“有眼不识泰山”十分相似,其实这句话应该写成“苟杳吕洞宾”,“苟杳”是一个人的名字,有兴趣的可以自己查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