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网时刻新闻通讯员 谭智莉 朱桥 郭建东 郴州报道
人间四月,芳菲正盛。走进湖南省郴州市桂东县桥头乡,一片片翠绿的茶园、一丛丛茂盛的粽叶林、一竿竿挺拔的楠竹,共同构成了一幅动人的田园画卷。
近年来,桥头乡充分发挥基层党建的引领作用,因地制宜,坚持“党委谋划,支部推动,党员示范”发展思路,大力培育茶叶、粽叶、楠竹、美食等特色产业,助推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绘就一幅“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乡村新丽图景。
党委谋划,绘就产业发展蓝图
桥头乡素有“千年茶乡”美誉,现有优质茶园3万余亩。如何抓特色促发展?乡党委书记扶柏军带领党委政府一班人深入村组调研,征求群众意见建议,玲珑王、桥园春、宝宏云雾等龙头企业榜样引领,培植基地,研发优质茶品,带动4000余名村民就近就业,实现年综合产值1亿余元。
践行“两山”理论,桥头乡党委政府制定《桥头乡粽叶高质量发展五年规划》,通过政策奖扶、村集体经济参与、党员示范、能人带动等方式,还引导群众利用路边、河边、溪边、林边、屋边的犄角旮旯都种上粽叶、茶叶,既美化了环境,又充分利用闲置土地增加了群众收入。
“抓好‘五边’发展,让每一寸土地满是绿色,让每一片叶子成为群众手中的‘金叶子’。”扶柏军信心笃定,满是笑脸。
他说,现在的村民都忙着三件事,采茶、摘粽叶、抚育楠竹。
“这几捆粽叶苗在市场上可以卖500多块钱呢!”近日,红桥社区坛前组村民胡源海把自家培植的粽叶苗拿到市上交易。他告诉笔者,小小粽叶苗7块钱一株,很受市场欢迎。
人勤春来早,农忙正当时。连日来,桥头乡家家户户在抢抓好天气新种粽叶,门前屋后、溪边林边等闲置土地上到处是忙碌的身影,一派春意盎然的景象。
支部推动,激活产业发展引擎
“两叶一竹”(茶叶、粽叶、楠竹)是我们桥头的三大特色产业。”桥头乡横店村党支部书记吴中和介绍,在乡党委的倡导下,村“两委”带头田间地头种茶叶,房前屋后栽粽叶,自留山中育楠竹,鼓励村民积极参与。
同时,还将村里闲置的房产改造成农副产品加工厂,解决村民销售的后顾之忧。
吴中和说,目前全村种植茶叶400余亩,粽叶1800余亩,带领1100余位村民年人均收入5000余元。
茶农们排队等待鲜叶验收。
“今天和老伴摘了8斤茶叶,卖了440块!”甘坑村村民罗德财甚是开心。
像罗德财一样,不少村民加入采茶队伍。多的一人一天可挣500余元。就连外省的村民也来到这里务工采茶。
红桥社区茶农正在采摘春茶。
“这几个月采完春茶,端午节后又可以采摘粽叶。”桥头乡红桥社区坛前组村民胡源海笑着说,到了秋天我们主要忙着采伐竹木,冬季挖冬笋又可以卖不少钱,一年四季忙不停。
桥头乡落实“村党支部+基地+农户”发展模式,推动农业产业高效发展,人们“春采茶叶、夏摘粽叶、秋伐竹木、冬挖竹笋”,四季有产业,家家有增收。
党员示范,树立产业发展标杆
“我从抚育30亩楠竹开始,到400亩,再到现在的1000余亩楠竹。”侠头村老党员陈登辉的实干引领让村民看到希望,在陈登辉的不吝指导下,纷纷参与其中。
桥头乡精心谋划“两叶一竹”产业,全乡村民细心耕植田园经济。截至目前,全乡有优质茶园3万余亩、粽叶1.2万余亩,楠竹1.4万余亩。
“我们还在村里办起了楠竹加工厂、竹炭加工厂。”桥头乡侠头村村委负责人表示,山上发展产业,山下办工厂,提供30余个就业岗位,人均月收入3000-6000元。
返乡创业青年林文平,在乡党委的精心培育下,创立“湘桥青”品牌,打造“茶香粽”爆款产品,单品年销售突破23万个,带动50余种“湘桥青”品牌客家特产实现年销售额680余万元。
村集体经济不断壮大,村民的口袋也不断鼓起来。桥头乡又紧盯生态资源优势,非遗风俗特色,发展茶旅融合、粽叶文化体验、楠竹生态旅游等项目,推出茶香、粽香、竹香、腊香、土香、客家小吃、特色饮品七大美食系列,打造“游在桂东,吃在桥头”美食品牌,每年吸引游客10万余人次,带动农民增收近1380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