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猪百科

手机版

龙江人·奋斗者|北疆“电医”潘道成:一方屏柜间的坚守与创新

进入四月,一年一度的电网春检进入关键期。

在鹤岗市近郊鹤岗供电公司某变电站内,一排排控保屏柜静默矗立,面板上闪烁的指示灯,像无数只警惕的眼睛,无声地监控着方圆百里内的电网脉动。潘道成带着徒弟在屏柜间穿梭,额头渗出一层细密的汗珠。

如果把电力系统比作一个人体的话,电力线路就是肌肉和骨骼,变电站就是关节,继电保护系统则充当着人体中“神经系统”的作用。而潘道成的工作就是“神经科医生”。

从2005年踏入电力行业的大门,到2008年一头扎进继电保护这个被誉为电网“神经中枢”的专业领域,在这条既需要沉心静气、又时常要与毫秒级时间竞速的战线上,潘道成已经坚守了二十个年头。他熟悉鹤岗电网的每一条“神经脉络”,更见证并亲手推动了这套“神经系统”从常规化到智能化的跨越式升级。

从“听诊器”到“手术刀”:守护毫秒的精准

“滴滴滴……滴滴滴……”低沉而急促的警示音,在安静的主控室里显得格外刺耳。潘道成站在一排闪烁着指示灯的屏柜前,仔细审视着屏幕上不断跳动的曲线和数据。刚刚,他指导年轻的徒弟完成了一次模拟“保护动作跳闸”试验,现在正进行最后的复核。

“记住,稳、准、快,但‘稳’和‘准’永远在‘快’前面。”他转过身,脸上露出一丝温和的笑意,瞬间冲淡了刚才工作中不容置疑的威严。

潘道成告诉记者,继电保护工作的基本任务就是当电力系统遇到短路、接地、断线,电压急剧下降、系统震荡等不正常运行状态时,继电保护装置给予故障部分切除,让无故障部分继续正常运行,避免事故扩大,防止设备损坏,影响用电安全。

潘道成(左)工作中

他喜欢用通俗的比喻来解释他那复杂的专业:“如果说外勤检修人员是电网的‘骨科’,我的岗位就是‘神经科’,我要做的是,当电力系统出现运行异常时,快速作出诊断,找到‘病灶’,及时调整电网运行方式,缩小停电时间和范围,指令‘骨科医生’排除故障,最大限度保障用户用电和电力系统稳定运行。”

潘道成的岗位,就是电网赖以安全运行的第一道防线。

“这道防线,既要灵敏如毫毛,又要稳如泰山。”他深知肩负的责任和分量。

20年间,潘道成从一名调度员起步,经历了继电保护调试员、技术员、班长、技术专责多个岗位的历练,如今已经走上变电二次检修工区副主任的岗位。

从手握传统的“听诊器”(各类试验检验仪器、在线监测系统及故障录波系统),到驾驭智能化的“手术刀”(自动化监控与继电保护系统),他参与和组织的继电保护及相关工程项目累计超过100项。

构建智能“大脑”,在“无人区”里开路

如果说传统变电站的继电保护是相对独立的“神经反射弧”,那么智能变电站则更像构建了一个高度集成、信息共享的“中枢大脑”。潘道成正是黑龙江省内这批“大脑”最早期的构建者之一。

十几年前,当“智能变电站”这个概念在国内尚属前沿探索时,潘道成就敏锐地意识到这将是电网发展的未来方向。他主动请缨,一头扎进了这个充满未知的“无人区”。没有成熟的经验可循,他就和团队一起,对着全新的设备原理图反复研究,通宵达旦地进行调试试验;缺乏统一的标准规范,他就在实践中摸索总结,将遇到的问题、解决方法、优化思路一一记录、提炼。

“那时候真是摸着石头过河,”潘道成回忆,“设备是新的,通信协议是新的,连测试方法都要重新摸索。”正是凭着这股子钻研劲,他不仅啃下了一块块硬骨头,圆满完成了黑龙江省首批智能变电站的建设和投运任务,更将实践经验升华为理论,主持和参与编写了多项省级技术标准和管理规范。这些凝聚着他心血的文字,至今仍是指导全省智能变电站继电保护运行的重要依据。此后,他也多次受省公司委派,奔赴各地市进行智能变电站的建设指导、验收把关乃至事故处理,成为了一名副其实的省级“继电保护专家”。

“远程诊断”“隔空寻踪”,让电网更可靠更聪明

扎实的理论功底和丰富的实践经验,让潘道成在应对突发故障时,总能表现出超乎常人的判断力和处置能力。

2024年那场特大暴雪中的“隔空寻踪”,便是他高超技艺的一次实战检验。当年11月末,鹤岗地区遭遇特大暴雪灾害,220kV某电网联络线遭遇外力破坏,线路全长40余公里,跨越江河、荒野等复杂地形,电力路径由于极寒暴风雪天气原因不具备全口径排查条件,常规巡线手段遇阻,无人机也无法升空。潘道成沉着冷静,与团队一起依据保护、录波、监控系统上传的大量数据,科学分析、精准研判,不到半小时实现“远程诊断”,硬是将故障范围从40多公里锁定到不足1公里的三基杆塔间,为抢修队伍赢得了宝贵时间,避免了电网长时间非正常运行模式。

而同年夏天,那次因外力破坏导致的重要线路跳闸事件,则更彰显其过硬本领。

潘道成(右)指导徒弟制作保电预案

2024年盛夏,连续高温。鹤岗地区某线路遭遇外力破坏,杆塔受损。该线路为重要负荷供电线路,且该地区电网结构复杂,一但隔离不及时将导致事故扩大,造成区域性大范围停电,严重影响人民群众的用电安全。在事故发生、电网结构突变的危急时刻,他协同团队快速配合调度调整运行方式,以“外科手术”般的精度,争分夺秒地调整保护配置方式,确保在新的运行模式下,保护系统依然能够精准响应,在事故发生2小时内实现了限制事故扩大和快速送出负荷的目的。

对潘道成而言,安全供电不仅是尽职尽责,更要依靠持续的技术创新。“我们不能总等着设备出问题再去处理,要主动想办法让电网变得‘更可靠、更聪明’。”

国网鹤岗供电公司二次检修中心主任邓卫民告诉记者,多年来,潘道成带领班组成员积极投身科技创新,先后十余个创新项目获得省公司及以上级别管理创新、科技创新成果,取得各类专利授权10项。

他告诉记者,潘道成不仅是技术上的“大拿”,更是团队里的“好师傅”。他所在的班组,连续两年荣获省级“质量信得过班组”称号,捧回了“工人先锋号”的旗帜。他带出的徒弟,已被列为省公司优秀人才托举对象,师徒二人更是在全省技能竞赛中双双赢得“好师傅”“好徒弟”的美誉。这不仅是技艺的传承,更是责任与精神的接力。

潘道成(右)现场指导徒弟操作

当夜幕降临,鹤岗的万家灯火如同繁星般点亮城市的轮廓,这份习以为常的光明与温暖背后,正是无数像潘道成一样的电力人在默默守护。他们或许不常出现在聚光灯下,他们的却工作深藏在的静默的屏柜和复杂的数据之后,他们用精湛的技艺、高度的责任感和一颗永不懈怠的匠心,为这座城市的“神经中枢”注入着稳定而强劲的脉动。

记者手记

见到潘道成之前,我对他“神经科医生”的称谓好生好奇。见到他本人,那张总是带着笑意的团脸,朴实得就像邻居大哥。然而,当他开始谈论他的专业,特别是站在那些复杂的图纸和跳动的控屏前时,他整个人的气场都变了。那种专注,那种严谨,那种对每一个细节近乎苛刻的审视,仿佛瞬间在他和纷繁的世界之间拉起了一道无形的屏障。

采访中,潘道成反复强调“毫秒”和“无感”。这是一个我们日常生活中几乎无法感知的瞬间,为了尽可能降低对生产生活的影响,他们往往选择昼伏夜出,深夜抑或凌晨,在不知不觉中,他们已经完成了不知多少次的电网运行方式的调整,一切都在“毫秒”和“无感”之中。

当城市沉睡,当人们对持续不断的电力供应习以为常时,潘道成们的神经必须时刻紧绷,他们的决策必须在电光石火间完成,他们的责任,直接关系到一座城市的正常运转,甚至人民群众生命和财产安全。这种压力,非亲临其境,难以体会。

我们生活在一个高度依赖电力的时代,电力如同空气和水,成为现代社会赖以生存的必要条件。但我们往往容易忽略这份唾手可得的便利,源自一个庞大、精密、脆弱而又被精心呵护的继电保护系统,以及系统背后无数像潘道成一样,在平凡岗位上做着不平凡坚守的人。

记者 崔立东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