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1日傍晚,黔西南州安龙县德卧镇坡告村的蔬菜种植基地分拣转运中心内,工作人员正将当天采摘的最后一批菜心送上称重机。“读秤完成,称重成功……”随即一筐筐摆放整齐的新鲜菜心便被小心放置在叉车上,运送至10余米外的冷库。
“冷库温度一般设置在1至4摄氏度,高了或者低了都不行。”今年53岁的基地负责人肖堂晚一边查看冷库温度控制器上的数据,一边跟记者介绍冷库温度设置情况。
“决定蔬菜产业发展的核心要素是市场品质,而不仅是生产品质。”拥有30年从业经验的肖堂晚深知行业门道,“一般消费者并没有太多精力去分辨哪种菜心品质更高,品牌效应和保鲜度决定着他们对相关产品的认可程度。”
肖堂晚解释,黔西南州生态环境优势显著,所产出的菜心有明显的茬口优势和品质优势,但要把这种优势最大程度地呈现到粤港澳等地的消费者面前,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就拿我们基地生产的菜心来说,口感好。但如果没有冷链物流和品牌效应等要素的支撑,最终的市场认可度就会大打折扣,其市场品质也会明显低于生产品质。”
2023年11月,基地的冷库投入使用。为最大程度保持菜心的新鲜程度,菜心采摘后及时送进冷库保鲜,并在凌晨三四点进行打包,确保一早就能发出,24小时内送到粤港澳等地的蔬菜批发市场。
“基地里的菜心种一次就可以多茬采收,能够很好地满足市场的季节性供应。”肖堂晚说,目前基地的种植面积有1200余亩,亩产量在1250公斤左右。每天采收的菜心有1万至1.5万公斤。
今年2月,贵州蔬菜集团和香港蔬菜统营处在黔西南州挂牌建立6个“香港蔬菜专供基地”,安龙德卧蔬菜基地正是其中之一。挂牌后,专供基地蔬菜能进入香港商超、酒店和餐饮等行业,供应规模预计每年可达2万吨。
黔西南州地处北纬25度黄金气候生态带,属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全年气候温和,年平均气温15至17.5摄氏度,日照充足,昼夜温差大。这里生产的菜心茎秆粗壮,口感脆嫩爽滑、回味甘甜,品质和口感在全国主要产区中都颇具特色。
值得一提的是,与宁夏等其他菜心主产区相比,黔西南州所产菜心有明显的茬口优势。肖堂晚表示,“这边菜心常年都可种植,其中每年9月至次年5月菜心品质最好,相应的上市期能有效错开全国主产区上市时间,这对于我们开拓市场是一个巨大优势。”
近年来,黔西南州一手抓源头管理,从源头上提升产出蔬菜品质;一手抓流通管理,从分拣、物流、销售等方面提升蔬菜产品市场表现。去年12月,黔西南州山地特色蔬菜产业菜心产业现场会在贵州蔬菜集团安龙菜心示范基地举行。
“这次现场会上,我看到了黔西南菜心种植技术的机械化,也看到了蔬菜产业产销对接、农机农艺的紧密对接。”参加此次活动的上海市农业科学院副院长史明表示,“建立合作关系以来,我们立足黔西南州特色产业资源优势,在种质资源评价创新、品种选育、技术成果示范推广等方面与黔西南开展合作。相信产学研结合能让黔西南山地特色蔬菜产业有大的发展。”
据了解,在上海市农科院等单位帮助下,黔西南州已率先在贵州省内发布菜心轻简化栽培技术。在优良品种、优质生态、优质市场的加持下,黔西南蔬菜产业保持了“需求旺、市场旺”的发展态势,种植面积逐年扩增、蔬菜品类同步增加,销售市场半径从粤港澳大湾区向北上广区域扩展,市场份额稳步增长。
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末,黔西南州蔬菜种植面积达181.3万亩,产量达328.4万吨。全州38个蔬菜基地获得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蔬菜基地认证,其中菜心全年种植面积达3.52万亩,累计产量3.52万吨,累计产值2.1亿元。
未来,黔西南州将继续推动以菜心为主的产供销一体化蔬菜产业建设,以粤港澳大湾区市场需求为导向,打造“兴义、兴仁、安龙、册亨、望谟”菜心产业带,从良种培育、栽培管理、流通体系建设及提升品牌价值等角度持续发力,不断拓宽黔菜出山之路。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方林 杨诗雨
编辑 段源兴
二审 宋洁 张恒
三审 陈俎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