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猪百科

手机版

黔山贵水领袖情·回访记|创新红色文旅场景 讲好红色故事

2011年5月,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书记处书记、国家副主席习近平来到贵州大学考察,参加师生们正在举行的“溪山论道”读书会,寄语同学们:一切学习都是为了学以致用,中华民族连绵不断的五千年文化,是我们的自豪所在,一定要发扬光大,使之成为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巨大动力。

2015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遵义会议会址和遵义会议陈列馆,强调要运用好遵义会议历史经验,让遵义会议精神永放光芒。

今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贵州考察时指出,贵州历史底蕴深厚,红色文化丰富,民族文化多姿多彩,要利用这一优势,增强文化自信、化风育人,助推经济社会发展。

牢记殷殷嘱托,贵州始终坚定文化自信,坚持守正创新,以实干为先,将领袖关怀转化为文化建设的澎湃动力,大力实施红色文化重点建设、阳明文化转化运用、民族文化传承弘扬、屯堡文化等历史文化研究推广“四大文化工程”,持续为贵州立心、为发展赋能,奋力打造习近平文化思想生动实践地,加快建设多彩贵州文化强省。

【山乡巨变入画来】

4月12日,遵义会议纪念馆内游客络绎不绝,游客或在遵义会议会址小楼旁拍照留念,或在陈列馆内驻足回望,感受着历史的厚重与回响。

“这是我第二次来遵义会议纪念馆了。”重庆游客李世贵说,“上次来,我录了好多视频,回去后经常翻出来慢慢回味,有时还会拉着孙子一起看,就是想让他也了解这段历史。这次,我干脆带着孙子亲自来了。在这儿,得慢慢走、仔细看、用心感受,历史能催人奋进,年轻人真得多回看,多感悟,把红色基因传承下去。”

遵义会议会址。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陈祖嘉 摄

为了更好地传播红色文化,遵义会议纪念馆做了诸多努力。一方面,组建起一支专业讲解队伍,精心培养了100多名小小讲解员,让不同年龄段的声音都能传递历史温度;制作了多套大型流动展板,奔赴全国多个城市,举办数十场遵义会议伟大转折展览,将贵州的红色故事播撒到更广阔的土地。另一方面,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建立官方网站,全方位宣传遵义会议精神;持续加强文物征集工作,如今馆内已拥有2000多件文物,出版50多册关于遵义会议和红军长征的研究著作,不断丰富红色文化的内涵底蕴。

在文物保护与展陈创新上,遵义会议纪念馆同样成绩斐然。采用数字技术及多维采集手段,让文物突破传统展示局限,以全新、鲜活的形式呈现在游客眼前;引入前沿新技术,打破展陈仅靠文字和图片的旧模式,让游客在无法实地参观遵义会议会址的情况下,也能通过情景再现,在陈列馆内完整领略其风貌。

得益于这些努力,遵义的红色旅游热度持续攀升。据统计,2015年各场馆接纳游客400万人次,到2024年,这一数字已大幅跃升至900多万人次。2024年全年,遵义累计接待红色旅游游客2810.6万人次,实现红色旅游收入250.99亿元,同比增长32.59%。刚刚过去的清明节假期,作为全国知名红色圣地,遵义成为游客追忆先烈的热门旅游目的地。全市接待红色旅游游客73.93万人次,同比增长18.1%,占全市游客总量的20.7%,其中遵义会议会址景区就达15.08万人次。游客们跟随着讲解员的生动讲解重温历史,在沉浸式演艺剧目《伟大转折》中感受革命精神,短短3天假期,就有2500余名游客观看了该剧目。

《伟大转折》。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陈祖嘉 摄

作为长征国家文化公园贵州段的标志性项目,《伟大转折》自2024年1月15日首演以来,已累计演出1000多场,接待观影人数33万余人次,它不仅是一场精彩的演艺剧目,更成为文旅商融合发展的新业态、红色文化传播传承的新场景。

今年年初,遵义·1935街区也迎来提质改造。在遵义会议纪念馆出口正对面,《跟着走,长征主题行进式沉浸体验剧》依托中央红军长征背景,借助科技与艺术的完美融合,让游客在移步换景间多维感知革命精神,进一步丰富了游客的红色文化体验。

遵义正凭借科技赋能、业态创新和场景打造,持续将红色文化优势转化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红色故事熠熠生辉。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何美

编辑 杨羽

二审 杨韬

三审 覃淋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