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猪百科

手机版

非遗瓯“潮”|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林长就:碇步之上踏水而“舞” 半生时光与“龙”相伴


碇步龙,这一源远流长的舞蹈艺术形式,起源于浙南山区,以“碇步桥”作为其独特的表演舞台。它将武术、舞蹈和音乐融为一体,被誉为“流动的民俗画卷”。碇步龙不仅是地方文化的象征,更是中华民族农耕文明的生动见证。


步入浙江泰顺仕阳非遗展示中心,可见三条红黄相间的“长龙”威武地矗立于墙前,灯光的映照下,它们闪耀着金色的光芒。在中央的墙面上,“中国碇步龙”五个笔力遒劲的书法大字显得格外引人注目。刚刚荣获国家级非遗代表传承人称号的林长就,正细心地整理着龙身,向来访的记者娓娓道来自己与“碇步龙”相伴数十年的珍贵经历。




不惧碇步之险

“闭着眼”都如履平地

时光向前,在2007年11月,林长就召集了村内对舞龙活动抱有热忱的居民,共同组建了一支舞龙队伍。经过多年的稳步发展,该队伍的固定成员数量已达到17人,而在活动高峰期,参与人数可超过20人。队员们的平均年龄超过四十岁。作为团队的核心人物,林长就担任了“龙头”的关键角色,引导队员们每周坚持夜间集训,以适应在碇步上龙腾。因为碇,这种由石头间隔排列而成的步行道,在溪水之上蜿蜒伸展,每一步都需精准踏落,稍有不慎便可能失足落水。

碇步龙的关键在于“人龙合一”。表演者要在高低错落的碇步桥(石墩桥)上完成腾挪、盘绕等动作,每一步都必须精准。龙身由竹篾扎制,舞动时要模仿真龙的灵动,同时配合鼓乐节奏,讲究“形、神、韵”的统一。林长就与团队成员日常的训练场所是村里的“仕水碇步”——这座国内最长的碇步桥,全长144米,共有233级台阶,也是最为险峻的一座。由于石级常年受到溪水的冲刷,表面变得越来越光滑,他们穿着平底鞋反复在仕水碇步上进行艰苦的训练,稍有不慎便可能导致摔伤或落水。林长就自信地笑道:“经过无数次的排练与磨合,我们早已对每一个碇步的位置了如指掌,即便是在夜幕降临,‘闭着眼’仅凭脚下的触感与心中的记忆,也能在碇步上如履平地,演绎出令人叹为观止的舞龙表演。”


鉴于碇步龙表演对体能的极高要求,舞龙头的林长就非常重视日常的体能训练。他几乎每天坚持进行体能锻炼,包括游泳、跑步、俯卧撑以及各种力量训练。林长就举起屋中最重的龙头向记者边展示边说:“十几斤重的龙头,没有足够的力量是无法举起的。”尽管他是团队中年龄最大的成员,但在日常训练和正式演出中,他总是能够展现出最佳的体能状态。

为增进舞龙表演技艺,林长就曾邀请江西师范学院的体育舞龙教练进村进行指导,创新性地将二十余套陆地舞龙动作融入碇步龙表演之中。目前,碇步龙舞从“开门龙”至“关门龙”已包含六十多个套路,如搭龙坪、龙戏珠、龙舔珠、龙咬珠、排“寿”字、蹲马龙等,所有动作均需在石碇步上完成。林长就坦言:“我们可以在石碇步上进行直躺、侧躺等动作,甚至还能表演‘开莲花’。”“开莲花”要求四人在底层稳固脚步,共同托举高层表演者,表演过程中需保持节奏感与协调性,这对个人体能和团队协作均构成重大考验。



家族记忆点燃兴趣

38年坚守“热爱”


支撑林长就坚守三十八载的,是那份深植于心的热爱。他回忆道:“我爷爷那一代就开始舞龙了,从15岁起,我就开始跟随爷爷学习舞龙技艺。”在那些正月农闲的时光里,祖辈们用稻草编织龙身,带领着队伍穿梭于村庄之间,为乡亲们祈求福祉与吉祥。

在过去的岁月里,乡村地区的交通设施尚未完备,碇步桥成为村民往来通行的“必经之路”。对于林长就先生而言,行走于湿滑的碇步之上就如同日常事务一般稀松平常,而在碇步上舞动龙灯更是成为他生活中“最自然不过”的事情。然而,每当他听到前辈们对于这门技艺可能失传的忧虑之语,内心便暗自立下誓言:务必要使这条龙在碇步上继续舞动,确保这份独特的文化遗产得以传承。

经过多年的不懈努力,林长就先生凭借对龙舞艺术的深厚热爱,磨炼出了精湛的修补“龙”的技艺。在“龙身”出现脱线或损坏时,他便会拿起针线,用那经过岁月磨砺的手指,细致地进行缝补工作。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他指着角落的龙头说:“这是我们团队定制的纯手工精心制作的‘一条龙’,虽然工艺略显粗犷,却独具特色。”记者仔细观察后发现,龙身采用的是防水材料,通过红、黄、蓝三色颜料细致描绘出鳞片的纹理,两个涂黑的灯泡作为龙眼,赋予了龙舞道具别样的生命力。



碇步龙进校园

渴望年轻人加入


然而,传承之路布满荆棘。林长就及其团队通过参与商业演出以获得收入的方式显得颇为有限,且近年来此类演出的机会亦呈现出逐渐减少的趋势。林长就以一种饱含情感的态度表示:“我们依靠对舞龙的深厚热爱来维系。”更令人忧虑的是,年轻一代对碇步龙文化的热情似乎并不高涨。为此,林长就积极进入校园,每周为小学生开设舞龙课程,教授一些基础的陆地动作。他解释道:“我们不敢直接让孩子们接触碇步,而是先激发他们对舞龙的兴趣。”

年轻人觉得“苦”也耐不住寂寞,碇步龙练基本功要三年,夏天汗流浃背,冬天手脚冻裂。现在很多年轻人更愿意去城里打工,再加上碇步桥本身是稀缺资源,能完整表演的场地越来越少。为留住年轻人,林长就四处奔走。他尝试与有关部门、企业谈合作,争取节庆期间的商演机会。近期,林长就团队联合有关部门共同拍摄碇步龙主题MV,希望将碇步龙宣传出去,让更多年轻人加入进来。

碇步桥静默地耸立,溪流不息地流淌。林长就手持龙杆,在碇步桥上轻盈地腾跃,宛若龙之壮丽“重生”,亦是众人因热爱而坚守文化的生动写照。在传统与现代的交融中,他以自己的方式,让非遗在青山绿水间、层层石阶上生动展现,更寄望于众多青年能够接过这根龙杆。


记者 潇瑜 实习生 钱谦熠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