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浙江文艺出版社·KEY-可以文化推出了著名媒体人、腾讯读书主编张英的“中国作家访谈实录”系列《文学仍然在场》《只为内心写作》两部作品。书中既有文学大师的创作密码,也有时代洪流下的个体思索,更是鲜活的中国当代文学口述史。
《文学仍然在场》收录张英对王蒙、金庸、陈忠实、贾平凹、刘震云、刘恒、杨争光、卢新华、祝勇、张炜等十位作家的访谈;《只为内心写作》收录张英对马原、洪峰、余华、苏童、格非、潘军、迟子建、王刚、虹影、毕淑敏等十位作家的访谈。著名文学评论家潘凯雄、阎晶明与教育家朱永新联袂作序,张英亦在自序《一个人的文学梦》中袒露初心。两部访谈录凝结二十余年时光,在对话中重绘中国当代文学的精神地图,注定成为文学研究者与爱好者不可错过的精神盛宴。
文学史的复调书写
跨越二十余年的访谈录,本身便是一部微缩的文学史。在“中国作家访谈实录”系列中,张英以记者之笔、学者之思、文友之心,将王蒙、金庸、余华、毕淑敏等二十位作家的生命经验与创作轨迹,编织成一幅流动的文学长卷。从20世纪80年代的文学转型到新世纪的创作裂变,这些对话如年轮般刻录着中国当代文学的潮汐涨落。
二十年的时间跨度,让这套书呈现出罕见的“复调性”。张英的提问始终紧扣时代语境,抓住了作家的坚持与变化。王蒙从《青春万岁》到《这边风景》的蜕变,余华对自身写作转型的思考,毕淑敏在文学创作中的心路历程——在两本访谈录中,作家们并非固化的“文学符号”,而是始终在场的思想者。张英以问题为梭,将个体创作史与集体精神史经纬交织,让读者看见:文学史的宏大叙事之下,是无数个具体灵魂在时代变迁中的辗转与突围。
在追问与倾听中抵达文学本质
访谈是刀锋上的艺术:过于温吞则流于表面,过分凌厉易沦为诘难。张英的高明之处,在于将职业记者的冷峻与文学信徒的热忱熔铸成一种“温柔的锋利”。阎晶明评价其“具有自觉的问题意识和高妙的访谈技巧”,此言不虚。这些访谈宛如一场场精彩纷呈的围炉夜话——提问者与应答者互为镜像,在思想的碰撞中照见文学的本质。
张英深谙“量体裁衣”之道:与金庸论武侠写作,细细探讨小说的修订过程及版本更迭;同迟子建对谈,以“迷途的汉语”为切口,探讨文学语言的发展困境;面对格非的《江南三部曲》,他追问从先锋到现实的转型之路。这种精准的切口选择,源于对作家创作谱系的透彻研读,更源于对文学现场的真切感知。而这些对话本身,已成为文学回应现实的生动注脚。
更令人动容的,是对话中流动的“文学尊严”。张英从不满足于让作家复述创作谈,而是以持续的追问推动思考,深入有来有往的思想交锋,让访谈摆脱了宣传稿的窠臼,成为真正的精神对话。阎晶明谓之“在尊重前提下的平等交流”,恰恰道出了这套书超越普通访谈录的品格——它不仅是记录,更是创造;不仅呈现答案,更激发新的问题。
对话的精神刻度
在即时传播吞噬深度的时代,“中国作家访谈实录”的存在本身即是一种抵抗。它提醒我们:真正的文学对话需要时间的沉淀,需要提问者的执着与应答者的诚恳,更需要将瞬间的言语凝结为永恒的思想坐标。张英用二十余年的光阴完成这项“文学工程”,通过独特的对话美学连接作家、研究者与广大读者,不仅为当代文学史保存了珍贵的口述档案,更在快餐式阅读的洪流中,竖起一座深度思考的灯塔。
这些对话录中跃动着的,是中国文学数十年的精神心跳。当我们在字里行间重遇那些熟悉的名字与作品,会发现文学从未远离——它始终在对话中生长,在追问中更新,在无数个“为什么”与“怎么办”之间,拓印出一代人精神跋涉的足迹。或许这正是文学最本真的模样:它不仅是写作者孤独的远征,更是一场永不终结的对话,而我们每个人,都受邀成为这场对话的参与者与续写者。
记者:钱欢青 编辑:江丹 校对:杨荷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