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猪百科

手机版

养老带娃,能一举多得吗?

深圳南山区沙河街道高发社区的深业幸福家托育园内,居民易先生在家楼下和一群小豆丁玩接球游戏。 受访者供图

深圳南山区沙河街道“幸福邻里”内,60岁的张志良将16个月大的孙子送到托育园,随后上楼参加长青老龄大学课程,老年同学们排练了一上午期末表演后,中午就在楼下食堂一起吃饭,下午她又去隔壁社康看中医,一天安排得满满当当。

这是由党群服务中心综合楼改造的深圳首个嵌入式民生综合体,医康养托四位一体,同时助力解决老年人“照料难”和年轻人“带娃难”,为家门口的养老和托育提供新可能。

“这里配套很好,以前在老家得自己带娃,娱乐只有打麻将,现在把孙子送到托育园,不用完全自己辛苦带,我还在楼上老年大学报了声乐、摄影和朗诵课。”张志良说。

我国正全面推进“一老一小”工作,推动养老托育服务高质量发展。老人和孩子是社会“最柔软的群体”,照护好“夕阳”与“朝阳”,成为超大城市治理中的重要议题。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推进社区支持的居家养老,大力发展托幼一体服务。

对此,深圳在全国率先组建城市级国有养老托育平台,并全面落实国家发展改革委赋予深圳“优化养老托育市场发展环境”综合改革试点要求,重新组建深圳幸福健康集团,5年布局188个养老、托育、医疗项目,建成覆盖街道、社区、小区、家庭的四级网络,有效发挥国资国企在“一老一小”民生领域的基础支撑和示范引领作用,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趋势,构建生育友好型社会探路。

一系列老幼融合新型解决方案,正在广东进行前沿实践与探索,但从“试点样本”迈向规模化发展之路,依然挑战重重。

●南方日报记者 戴晓晓

谁来做?

国企整合资源提供示范

黄昏时分的“幸福邻里”,老人们结束了老年大学的课程,下楼到托育园门口等着接孩子,还有些老人和学生在二楼图书馆一起看书。周末时,一家人还会选择到食堂一起吃饭。“一老一小”共处场景在这两层楼空间里不断出现。

“幸福邻里”所在的深圳市南山区沙河街道高发社区“一老一小”人数占比较大,社区60岁以上老人有2243人、占比13%,6岁以下婴幼儿有1335人、占比7.9%。

高发社区也是深圳基层社区的典型样本之一。作为移民城市,深圳独生子女占比较高,未来2个年轻人需要照顾4名老人的情况比比皆是。当“深一代”渐渐老去,如何应对快速老龄化,是深圳城市治理中的必答题。

与此同时,深圳的双职工家庭占比高,托育需求也同样强烈。深圳幼儿托育需求抽样调查显示,深圳3岁以下婴幼儿托育需求在34%左右,其中2—3岁托育需求为85%。

与养老托育需求日渐增加相对应的,是两项服务供给的相对缺乏——

养老服务方面,养老照护供给不足,市场化的居家照护盈利模式尚不成熟,民办养老服务机构普遍“不赚钱”、行业人才短缺成为核心痛点;托育服务方面,去年9月发布的《国务院关于推进托育服务工作情况的报告》显示,全国实际入托率仅为7.86%,现有托位缺口较大,且托育服务质量良莠不齐,不敢托、不放心的现象也较为普遍,2023年全国托位实际使用率仅为46.7%。

面对“一老一小”照护难题,深圳于2021年在全国率先组建城市级的国有养老托育平台。2023年,为落实国家发改委赋予深圳“优化养老托育市场发展环境”综合改革试点要求,深圳依托市属国企深业集团重新组建深圳幸福健康集团,作为一个专门从事养老托育基础设施投资建设和运营管理的市属国有企业,重点建设养老托育资产管理运营平台、智慧服务和产业合作平台。

自此,深圳走出一条发挥国有企业支撑示范作用,探索“一老一小”整体解决方案的新路。作为一个年轻的城市,深圳也有优势可以先行先试,发挥国企在养老托育医疗业务多元、业态复合方面的优势,推动养老托育资产统筹购置、改造、运营管理的新路径。

“幸福邻里”民生综合体正是该探索的成果之一。考虑到高发社区居民对养老托育医疗需求量大,深圳南山区沙河街道联合深圳幸福健康集团,打造了融合“一老一小”的民生综合体,同步联合沙河医院规划全科诊疗,在医疗、康养、养老、托育等多领域形成合力,让老幼两代人可以共享服务。

怎么做?

打造共享空间降低成本

“一老一小”融合方案一般可以分为机构场域和社区场域两种模式。深圳探索的是后者,在社区场域里,对民生基础设施进行系统性重构,营造代际共享空间。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澳门街坊会联合总会会长吴小丽带来了多项聚焦粤港澳大湾区居民生活便利化的建议,其中便涵盖养老服务、托幼服务等领域。她指出,澳门作为一个人口老龄化程度较高的地区,在养老服务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尤其是居家养老模式得到了广泛认可。“居家养老让老人可以在熟悉的环境中安享晚年,白天可以去养老中心活动,晚上回家与家人团聚,这种模式非常适合中国人的家庭观念。”

对此,深圳首个“一老一小”融合项目养老负责人周凝持相同观点,她认为,社区是破题“一老一小”最重要一环,社区居家养老托幼像水电、燃气一样,是城市保障、公共服务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记者在深圳市宝安区航城街道三围社区看到,长者服务站与托育园“门挨门”,可以为老人提供短期托养、康复训练、助餐助浴、居家适老化改造等服务;为0至3岁孩子提供全日托、半日托、科学育儿亲子课等服务。

该“长者服务站+航城街道普惠性托育园”项目,是深圳首个“一老一小”融合项目。周凝告诉记者,对运营方来说,“老幼融合”经营模式有三大优势:首先,养老机构和托育机构在物理空间上紧邻设置、相互打通,提高空间利用效率;其次,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共享,提升服务效率;最后,人力资源实现集约化利用,有效降低运营成本。

记者注意到,目前深圳幸福健康集团打造的5个“老幼融合”项目,有三个主要特点:空间上兼顾隐私与互动,通过共享阅读室、棋牌室、多功能厅等设计,实现“物理共融”;活动上强调代际参与,通过开展老幼生日会、亲子课堂等老幼共同参与的活动,实现以老带幼;社区参与方面,动员社区长者担任志愿者参与托育服务,丰富隔代教育形式,降低运营成本。

回顾深圳沙河街道高发社区“幸福邻里”项目的规划过程,深圳幸福健康集团党委副书记、总经理胡月明说,作为前沿的嵌入式民生综合体,这个项目为实现“一老一小”需求一站式解决,做到了长者服务中心、普惠性托育园、社康中心融为一体,没有过往案例可循。

为此,深圳幸福健康集团与专家组密切交流,思考如何在规划层面就做到让社区中离散的人更融合、邻里关系更融洽,让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和居民产生更深的链接。

改造前,这座党群服务中心原先主要有办公、邮局,以及一些零散小商业。改造后,社区工作人员的办公地点搬到三楼。一楼至二楼腾挪出来,原本的邮局被改造成一个托育园,可以提供41个托位;托育园旁边紧挨着社区食堂,这个小型社区食堂经过数轮遴选,价格不能太贵,口味、供餐质量又要好,如今平均每天出餐700多份;二楼是老年大学、健身房、图书馆,适合不同年龄段社区居民的需求。除功能考量外,建设时还得考虑到空间美感,对原有党群服务中心进行重新装修,让环境更加明亮、舒适。

此外,服务中心与社康中心仅一门之隔,方便老人孩子就医。这里还开设了深圳社康中首家记忆门诊,可以进行老年人认知症前期的筛查和干预。考虑到区域年轻居民的需求,这里还可以开运动处方,进行运动理疗。

如今,“幸福邻里”已投入运营满7个月,目前内嵌的托育园已报名99人,已经入园38人,41个托位几乎满员。不少小区住户觉得家门口的托育园非常方便,老年大学课程也非常丰富,也有住户坦言希望活动空间更多一些,由于食堂很受欢迎,希望将食堂扩充到2楼,缩减排队等候时间。

运营难?

考验研发管理等能力

“爷爷,接球!”在深圳南山区沙河街道高发社区深铁懿府小区旁的深业幸福家托育园内,记者看到,居民易爷爷在家楼下和一群小豆丁玩接球游戏。

来到隔壁,居民何奶奶正领着孩子们画画。“你画的树叶真好看,有黄色、有绿色,奶奶好像看到了漂亮的秋天。”

这是深业幸福家托育园发起的“幸福合伙人”护苗计划——邀请社区长辈来到托育园“再上岗”。易爷爷和何奶奶是小区里首批“入职”的两位长者。

慈爱的长者和天真的孩子,都是最需要陪伴、最擅长陪伴的人,一旦相遇,就会产生奇妙的化学反应。

托育园的园园老师发现,参与过护苗计划的孩子们见了老人会主动打招呼,同理心与社交潜能被激发,更能理解别人。“前两天在做动手活动时,孩子们需要自制泡菜,就有一个宝宝说要把泡菜留给何奶奶吃。”

何奶奶说,她是在孙女肉肉上托育园后才来到深圳,如今只有9个月,在育儿观念上和宝宝的父母还处在磨合阶段,语言上的沟通并不多,但通过参与老幼共融的活动让家人之间的联系更紧密、更亲切了。

可以说,“老幼融合”不仅可以让祖辈更多参与到孙辈的成长,收获更多陪伴和快乐,还有助于幼儿观察学习老人身上的优良品质,帮助他们成长为有爱心、有责任感、尊重长辈的人。但也有一些家长对老幼共处的接受度不高,担心健康和安全风险。

在周凝看来,“一老一小”服务做得好不好,要让老百姓来评判效果,但服务模式能否做长久,还要看行业的发展和公司真实的运营状态。

胡月明直言“非常难做”:社区改造如何协调、养老服务怎么进家……“虽然决策时面临很大压力,但我们一致认为有尝试的价值。”

记者调研发现,现阶段养老和托育行业之所以运营不易,在于两大领域都涉及监护权的转移,如何赢得长者和孩子家人的信任,从而形成口碑?如何在兜底居民基础养老托幼需求的同时,链接更多生活场景,其背后考验研发、运营管理等核心能力。

深圳幸福健康集团的做法是,同步规划城市养老托育基础设施,统一建设和运营标准,并搭建人才培养体系,打响品牌,以求带动行业高质量发展。

去年10月16日,在国家发展改革委举办的全国“一老一小”经验交流现场会上,深圳幸福健康集团作为四家养老托育企业(机构)之一,分享了养老托育建设和运营的探索实践。

高质量的养老托育服务,需要让老年人有更多的养老选择,为“上有老下有小”的家庭缓解后顾之忧,还要让奋斗者不用担心成为“不称职的父母”和“不称职的儿女”,真正为市民降低养老托育成本,让群众享受高质量、方便可及的服务。在“一老一小”破题之路上,仍需要政府、企业、居民各方携手,在跨部门协同、复合人才培养和服务标准建立、社会宣传引导等方面发力,共同寻找“幸福城市”的最优解。

观察

老幼共托

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面对“一老一小”照护难题,全国各层面正在积极推动试点探索,比如广州越秀建设街道普惠托育园与黄华塘社区颐康服务站合作,形成了“老幼共托”一体化机构;山东济宁南苑街道在运营幼儿园的基础上增加养老服务;北京西城区广安门内街道的养老机构增加了托育服务。

相对而言,深圳选择了一条更“重资产”的道路,由国企牵头对社区空间进行重新设计改造,而后独立运营一个代际共享空间,实现社区环境下的“老幼融合”。相对于“老幼共托”,“老幼融合”更强调提供老幼共享的空间和服务。

而在老龄化程度更深的香港,特区政府以“居家安老为本,院舍照顾为后援”的方针施政。近年来,许多香港人开始寄希望于大湾区跨境养老方面的突破。比如去年,位于深圳的养老机构深业颐居就迎来了14名香港老人入住。该机构是香港社会福利署发布的“广东院舍照顾服务计划”中首批认可的两家机构之一。香港老人“安家”深圳,这是对深圳养老服务的一种认可。

当我们在看到“老幼融合”缓解社会养老与托育资源压力、促进代际互助等方面的优点时,也要看到其前期推广需要大量的投入,现阶段想要大规模复制、实现盈利并不容易。

第一是场地难获取、难改造。养老、托育项目均有各自的建设规范和要求,需满足养老和托育双重建设规范,选址稀缺。同时在空间功能的设计上也面临调整,因此,装修改造费用高,成本分摊需要时间较长。比如,深圳市宝安区航城街道三围社区南航明珠花园的“老幼融合”项目,由于项目内嵌于明珠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属于少有的可用于开办养老托育的政府公配物业,即便如此,项目改造费用仍然较大,增加了运营方的投入成本。

第二是存在“邻避效应”。深圳多个项目在建设过程中曾遇到社区居民的不理解,认为开办养老托育机构会对小区居民生活造成干扰。在项目建成后,看到其提供普惠性、多样化的居家社区养老和托育服务,社区居民才逐渐理解、接受和支持。

第三是跨部门管理难。在项目管理上,托育、养老业务的管理分属不同部门,企业在开展“老幼融合”业务时,面临着管理责任的划分,需进一步加大跨部门的统筹管理。

第四是老幼照护复合人才缺失。目前能够同时胜任老人照护与婴幼儿照护的人才少,老幼共融的服务标准缺乏,如何能够通过进一步提升项目经营效率需要进一步探索。此外,部分群体对老幼上述模式了解有限,社会认知仍然不足。

对此,复旦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复旦大学老龄研究院教授、博导朱勤曾发文建议,要完善政策体系,增强“老幼共托”资金支持,或可设立专项财政补贴资金用于支持服务项目。对于符合条件的服务机构,给予一定的经费补贴和税收优惠。同时,可以建立“政府+社会”联合投入的长效机制,通过减税、补贴等政策手段,引导社会资本投入。

解决“一老一小”照护难题,不仅是政府和社会组织的责任,社区居民的参与也至关重要,因此需要改善社会认知,促进社区共建共治共享。朱勤建议,通过公益广告、专题宣传片、社区宣讲会等多种渠道,提高社会对“老幼融合”模式的认同感,建立健全培训和激励机制,提高居民参与度,构建“政府主导、社区协作、家庭参与”的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

在服务管理这一核心环节,深圳幸福健康集团有关负责人建议,完善“老幼共托”服务标准,推动有关企业、行业协会联合专业研究机构制定基础服务标准规范和运营指南,完善服务质量评价体系。

对此,南京中医药大学养老服务与管理学院执行院长王明强也曾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在国家的顶层设计上,现在‘老幼共托’的标准应该尽快去制定。只有通过标准化建设、政府加强监管,才能更好推动‘老幼共托’在规范性和质量上进行提升。”

在人才培养这一支撑环节,深圳幸福健康集团有关负责人建议,加强复合型人才培养,鼓励高校、企业、培训机构开设“老幼融合”照护专业课程,提高养老、托育服务人员的待遇和职业认可度,吸引更多年轻人加入养老托育从业人员队伍。此外建议加强宣传引导,通过社区活动、媒体宣传提升公众对“老幼融合”模式的认知度、认可度。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