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猪百科

手机版

民生网事丨安阳:让甲骨文“活”起来“用”起来“潮”起来

民生网事

核心提示:

4月20日,2025中国(安阳)国际汉字大会在殷墟博物馆开幕。本届大会以“文字·文明·科技·未来”为主题,吸引了众多国内外嘉宾齐聚一堂,共叙汉字情缘,共话交流合作。近年来,我市把保护好、研究好、传承好甲骨文作为重大政治责任和历史使命,在殷墟甲骨文活化利用、焕发新活力上持续发力,让殷墟甲骨文“活”起来、“用”起来、“潮”起来,推进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让甲骨文“活”起来“用”起来“潮”起来

安阳融媒记者 李庆龄 李杉 李慧


古老文字“活”进烟火人间


一片甲骨惊天下,千年汉字贯古今。作为世界文化遗产殷墟所在地,世界记忆遗产甲骨文的出土地,如今,甲骨文早已跳出博物馆展柜,“活”进了烟火人间。

清晨,高铁安阳东站的晨曦中,站名下方镌刻的甲骨文“安”“阳”二字被镀上了金边,很多闻名来安的旅客都会举起手机拍摄下这相映成趣的双语标识。而这只是安阳送给外地游客的第一份惊喜。

走出车站,步入站前广场,一眼便可看到以甲骨文“福”字造型的园林绿化景观。鸟瞰广场,草坪也呈甲骨文“福”字造型。不仅如此,文化走廊、紫薇花园、环形步道等设计中,道路形状也取自甲骨文“安”字字形。

在安阳,“满城尽是甲骨文”可不是说说而已。如果足够细心,你就能发现,甲骨文元素如繁星点缀城市,已化作了城市的呼吸和心跳。

中国文字博物馆(资料图)

中国文字博物馆旁,汉字公园的甲骨文雕塑与绿植交相辉映;夜市中,年轻人举着的甲骨文雪糕咬一口是美味,看一眼是历史;街头巷尾,3.6万套甲骨文特色的窨井盖成为城市中一道别样风景……这些充满巧思的设计,让几千年前的古老文字变成了可触、可感的生活美学。

文化的生命力,最终要走向更广阔的天地。在安阳,甲骨文不是尘封的过往,而是处处可见的“活态展陈”。散布在城市各处的百余座甲骨文书屋正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破解文化传承密码。在这里,孩子们学写甲骨文,制作甲骨文书签,以“甲骨文密码破解”为游戏,让文字成为穿越时空的文明信使,搭建起古今对话的桥梁。

每个角落都藏着故事,每个转角都能遇到历史。当3000多岁的甲骨文与现代生活共振,安阳书写的不仅是文化传承的答卷,更是一座城对文明根脉的赤诚告白。


让千年文化“舞”动起来


当3000年前的甲骨文挣脱龟甲兽骨的束缚,以生动的艺术形式走进大众视野,会擦出什么样的火花?

4月19日晚,在中国河南省·韩国庆尚北道友城结好30周年文艺联演上,舞蹈《甲骨文字秀》《甲骨“新”文》赢得了观众的阵阵掌声。在舒缓悠扬的音乐中,演员们翩翩起舞,用肢体将文字的线条美与舞蹈的韵律美结合,展现甲骨文字形、字义,将甲骨文的韵味演绎得淋漓尽致。

甲骨文广播体操(资料图)

在安阳,以甲骨文为灵感创作的文艺作品成为了大家了解甲骨文、学习甲骨文、爱上甲骨文的有效途径。2023年,由安阳师范学院原创的甲骨文广播体操风靡安阳。以肢体演绎19个甲骨文字,既能锻炼身体,又能帮助“识字”,在每一次跳跃、旋转中,古老的甲骨文被赋予了新的生命力。

分享甲骨文创意,感受汉字的力量。近年来,我市各单位和文艺工作者创作了一系列优秀的甲骨文题材文艺作品。2024年6月,由安阳师范学院创作的舞蹈《甲骨问寻》和歌曲《甲骨之光》分别荣获第七届全国大学生艺术展演活动艺术表演类节目舞蹈一等奖和声乐二等奖。

如何拉近与年轻人的距离,让甲骨文更时尚?让人意外的是,街舞作为现代舞蹈形式,与古老的甲骨文相结合,产生了令人惊叹的效果。由黑舌街舞机构表演的《甲骨文街舞》将甲骨文的字形融入街舞动作,舞者们用独特的舞蹈语言,让古老神秘的甲骨文“舞动”起来,谱写出新时代的“青春修炼手册”。

现如今,通过创新文艺形式,甲骨文不再是刻在甲骨上的冰冷文字,而是以生动的艺术形象走进大众视野,让更多人了解和喜爱。


文创出圈文物“活”起来


4月19日,殷墟博物馆内人潮涌动,一楼的礼文宫文创店更是热闹非凡,成为游客必到的“打卡圣地”。甲骨文雪糕、甲骨文盲盒、牛尊冰箱贴、殷商纹饰钥匙链等琳琅满目的文创产品,以亚长牛尊、妇好鸮尊等珍贵文物为灵感源泉,巧妙提取青铜器纹饰,将古老的甲骨文与现代创意完美结合,让人眼前一亮。

“我入手了甲骨文十二生肖笔记本和甲骨文盲盒。之前逛过不少博物馆,特别爱收集文创产品,殷墟博物馆的文创产品不仅种类多,造型还超萌超有趣,真想全部打包带走!”来自天津的游客刘女士难掩兴奋。

子飨甲骨文咖啡(安阳融媒记者 李庆龄 摄)

殷墟博物馆深度挖掘商文明内涵,推出九大类500多种文创产品,真正实现了“将商文明穿在身上,拿在手上,戴在头上”。作为全国博物馆文创联盟首批成员单位,殷墟博物馆精准把握“年轻化”与“实用性”两大方向,打造“礼文宫”“天邑商”等特色IP,还精心设立“礼文宫”文创商店、“子飨”餐厅、甲骨文咖啡厅,让“高冷”的文物摇身一变,成为大众触手可及的“生活美学”,把安阳故事送到游客手中。

在子飨餐厅,印有甲骨文图案的面条成为“网红”美食,刚一端上桌,便引得游客纷纷举起手机拍照分享,在品尝美味的同时,感受甲骨文文化的独特韵味。而子飨甲骨文咖啡店同样人气爆棚,咖啡香气四溢,游客手持印有甲骨文的咖啡杯,在充满甲骨文元素装饰的店内,惬意地品味着古老文化与现代休闲碰撞出的别样风情。

“子飨鬯咖”店铺中融入甲骨文元素的饮品(安阳融媒记者 郭凡 摄)

近年来,我市持续深挖甲骨文文化内涵,不断创新研发文创产品,让古老的甲骨文以鲜活姿态融入大众生活。这些文创产品不仅是别具特色的纪念品,更成为传播安阳历史文化的“流动名片”,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人走近甲骨文、爱上甲骨文,为古老文明注入源源不断的新活力。


甲骨文“书”新时代华章


4月18日下午,在市崇义小学“画”说甲骨社团活动中,孩子们用彩泥捏出甲骨文字,了解学习汉字的起源和演变,“高冷”的甲骨文在校园里受到师生的“热捧”。

不仅是社团活动,该校在基础设施建设及文化氛围营造方面也融入了甲骨文元素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墙体彩绘上,学校把十二生肖剪纸艺术和甲骨文字结合在一起,文化长廊里展示的是孩子们亲手绘制的甲骨文创意画,在甲骨文艺术节上,师生们制作的甲骨文摆件、挂饰琳琅满目,生动有趣……

市崇义小学甲骨文特色社团活动(安阳融媒记者 李杉 摄)

“为追寻甲骨风韵,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我校通过设立‘甲骨文小讲堂’,为学生提供展示的舞台;培养、推荐师生到中国文字博物馆开展志愿服务,讲解汉字知识;组织编写甲骨文校本教材,创编甲骨文韵律操、举办甲骨文艺术节、设立特色社团等,让古老的甲骨文在校园焕发出新的生命力。我校先后被评为河南省第四批、安阳市首批甲骨文教育特色学校。”市崇义小学副校长杨丽芬说。

在我市各中小学、幼儿园,校园内处处可见甲骨文,甲骨文文化长廊、甲骨文课程、甲骨文书法社团……丰富的文化活动和课程徐徐浸润童心。

近年来,我市积极推动以甲骨文为代表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发展、传承创新,坚持开展“甲骨文进校园进课堂”“甲骨文书法名家进校园”等活动,在课程设置、读本编写、师资队伍建设、研学体验、文化育人等方面,引导全市中小学、幼儿园立足甲骨文教育特色,全面提升学生的文化自信和人文素养。目前,我市建设了全国第一所以甲骨文命名的学校——安阳市甲骨文小学,相继建成省、市级甲骨文教育特色学校47所。


科技赋能甲骨文“潮”起来


3000多年前的古老文字,正以充满现代感的姿态,融入当代生活的方方面面,绽放无限活力。

在安阳师范学院甲骨文信息处理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正在进行,现代科技与古老甲骨文激烈碰撞,催生出令人惊叹的创新成果。计算机屏幕上,成千上万的甲骨碎片数字摹本与拓片,在智能算法的驱动下,以惊人的速度自动拼接,零散的字符逐渐汇聚成连贯的文本;科研人员运用先进的扩散模型,训练人工智能书写甲骨文字,通过不断生成新字形,持续提升AI对甲骨文的识别能力。

科技赋能的力量,不仅体现在甲骨文的保护与研究中,更延伸到大众文化传播领域。

在中国文字博物馆,借助“虚拟场景+屏幕融合”技术,为前来研学的孩子打造出沉浸式学习空间,让他们仿佛穿越到殷商时代,直观感受甲骨文的造字智慧。殷墟博物馆内,配备人机交互设备的甲骨文互动游戏、光影投影装置,将知识学习变成趣味探索,让游客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掌握甲骨文的相关知识。

打开“了不起的甲骨文”微信小程序,刻辞甲骨的三维模型、高清影像与细节图谱分层呈现,即使是龟甲上细微的钻凿痕迹、笔画交叠关系,都能清晰展现在眼前。

在前沿科技的助力下,曾经小众的甲骨学研究热度持续攀升,激发出人们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与自信。

依托“了不起的甲骨文”微信小程序、“甲骨文之家”等线上线下融合平台,甲骨文走出博物馆的展柜,走进市民的日常生活,成为安阳这座城市文化基因中最鲜活的部分,展现出旺盛的生命力。


新地标新名片“亮”起来


“殷墟甲骨文”图书专架自去年8月亮相首都图书馆(北京城市图书馆)之后,引起广泛关注,至今热度不减。

“专架位置醒目、标识大方,将文献之美和建筑之美融合在一起。集中展示的《殷商盛都》《汉字从哪里来——从甲骨文说起》《会说话的青铜器》《红旗渠是怎样修成的》《红旗渠精神》等精品书籍吸引读者驻足阅读,品味殷商文化,探寻甲骨文奥秘。”安阳市图书馆相关负责人说。

首都图书馆的“殷墟甲骨文”图书专架(市图书馆供图)

“殷墟甲骨文”图书专架由安阳市图书馆与首都图书馆共同建设管理,专架设立在人流量最多、视野最开阔的西山体三层专区,在装饰装修方面融入了甲骨文字,主要展示殷商文化、周易文化、红旗渠精神等主题图书共343册,旨在宣传普及殷墟甲骨文知识,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一片甲骨惊天下,千年汉字贯古今。

聚焦打造殷墟甲骨文中华文化新地标、中原文旅新名片,2024年以来,我市深入落实“文化走出去、游客请进来”举措,扎实推进重大项目建设,持续开展要素提升行动,做大做强文化、夜游两张牌,殷墟博物馆持续保持热度,安阳古城保护整治复兴稳步推进,两个“殷墟甲骨文”图书专架在北京建成,首个海外甲骨文书屋在马来西亚挂牌营业,文创餐饮品牌“子飨鬯咖”入驻天津,成功举办“甲骨文杯”首届城市马拉松赛、甲骨文广播体操推广展演、“殷墟甲骨文杯”安阳礼物国际文创设计大赛、“行走河南·读懂中国字”殷墟甲骨文中华文化新地标宣传推广、“甲骨文杯”首届四省八市讲解员大赛等重大文旅活动,“到中国旅游必到殷墟参观,看中华文化必看甲骨文字”正在成为广泛认知。


网友有话


让甲骨文“飞入寻常百姓家”

网友“元宝”:让甲骨文走进大众,首先要让甲骨文进校园、进课堂,从我市中小学生学习甲骨文抓起,培养成千上万的、源源不断的甲骨文文化人才,同时要进机关、进社区,培育大众的自豪感,从而夯实甲骨文文化繁荣发展的根基。

打造殷墟甲骨文IP

网友“安行知”:安阳现在已经是一座文化网红城市了,但要想“长红”,成为大众旅游目的地城市,还要持续创新、不断突破,着力打造殷墟甲骨文IP,将殷墟甲骨文活化表达,集中精力打造有代表性的文旅消费场景。

推动甲骨文智能化研究

网友“丹青”:借助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技术,对海量甲骨文数据进行分析处理。科研人员运用扩散模型训练AI书写甲骨文字,通过生成更多甲骨字形,不断优化AI的识别能力,辅助学者进行甲骨文字的考释、解读,提高研究效率和准确性。

对甲骨文物进行数字化存档

网友“晚晚”:利用高分辨率扫描、三维建模等技术,对甲骨文物进行数字化存档,完整记录甲骨的形状、纹理、刻辞等信息。通过对甲骨碎片的数字摹本、数字拓片自动缀合,将零散字符整合为完整或较完整的文本,最大限度留存甲骨文物信息,防止因自然损耗或人为因素造成的信息丢失。

讲好甲骨文故事

网友“默苍离”:甲骨文是人类共同的财富,要探索科学有效的甲骨文活化利用途径和方式,研发权威甲骨文科普读物,用网言网语讲好甲骨文故事,推动甲骨文走进寻常百姓家。

创新形式赋予甲骨文“新”生命力

网友“我的小马叫宝莉”:甲骨文广播体操、甲骨文舞蹈等,将古老的甲骨文与音乐、舞蹈、体育等多学科巧妙融合,通过由“静”到“动”的创造性转化,赋予古老的甲骨文字新的生命力。希望今后,艺术工作者能创作出更多具有普及性的甲骨文活化利用作品。

(来源:安阳融媒《安阳日报》)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