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位于贵州省六盘水市六枝特区中寨乡的地表下,伴随着机械轰鸣和金石撞击声,一条长35米、直径4.5米、重350吨“钢铁巨龙”正穿地而行。
这条神秘的“巨龙”,就是2022年在六盘水高新区下线的世界首台短机身矿用机动型硬岩掘进机——“凉都号”TBM。
“凉都号”TBM近况如何?3月26日,记者走进“凉都号”所在的贵州贵能聚鑫煤业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聚鑫煤业”)。在TBM工区主机室,记者看到,伴随着技术人员的操作,电子屏幕显示,深藏地底的“凉都号”正撑着护盾、转动刀盘,掘进、出渣、支护、运输等工序连续作业,各环节紧密配合、有序推进。
破题“富矿精开”:“凉都号”背后的科技创新跃迁
“‘凉都号’针对贵州复杂地质条件设计,机型更小巧、转场速度更快。”聚鑫煤业TBM工区现场负责人冉和华告诉记者,“凉都号”于今年1月份转场,2月下旬便投入施工,其灵活可靠性令人印象深刻。“以前,这样的转场拆装调试要三四个月。”
“凉都号”TBM的优异表现,来源于其科技创新的“含金量”。
2022年,贵州贵能投资股份有限公司与中国中铁工程装备集团有限公司共同研发了“凉都号”TBM,原创性地提出了可开门式刀盘、便捷式清渣装置、新型前探钻机、新型实用物探技术、快速拆装机技术等,通过现场试验与不断总结,使新机型更适合煤矿井下工况。
“‘凉都号’于2023年3月开始组装,次月组装完毕,5月1日正式投入掘进,最高日进度为32米。”冉和华说,以前综掘、炮掘时,仅掘进这一项,至少要30人才能进行。如今,一个工作专班配1名主机操作人员、3名设备维护人员,就可以开展掘进工作。
科技带来的进步是显而易见的——掘进过程实现了全自动化,效率提升了3到5倍,同时为瓦斯治理留足了时间和空间,除尘降噪效果显著,有效提升了员工在危险环境中作业的安全性。
“经过近两年的应用,‘凉都号’为煤矿企业安全生产与管理带来了极大提升,集团下一步打算在下属所有煤矿企业推广。”冉和华说,聚鑫煤业矿区已经实现辅助智能化,正在努力向采掘智能化迈进。“TBM不仅帮助企业加快了智能化升级,还突破了煤矿岩巷掘进瓶颈,填补了贵州省属煤矿在盾构机应用领域的空白。”
目前,“凉都号”TBM掘进工作面其单月最高进度突破500米,较传统掘进技术效率提升3倍以上,每年直接节约人工成本超过8000万元,显著提升了煤矿巷道掘进效率,为六盘水煤炭产能释放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构建创新生态:政企学研共铸“硬核竞争力”
“凉都号”TBM的诞生绝非偶然。
西南地区复杂地质条件和瓦斯治理压力,传统掘进方式效率低、安全风险高,严重制约产能释放。近年来,煤矿巷道安全快速掘进已越来越成为制约煤炭产业可持续发展的瓶颈,“煤矿岩巷全断面掘进机关键技术及应用”等技术突破迫在眉睫。
在“凉都号”TBM闪耀的刀盘背后,是一套逐步成型的“政策引导、企业实施、院校支撑”创新体系。
政策层面,六盘水市始终坚持科技创新赋能,引领产业发展,致力于打造具有竞争优势的能矿装备制造业体系。
如何提高“富矿精开”的科技创新水平?六盘水科技部门聚焦煤矿智能化、安全化转型,引导煤矿企业从开展技术攻关、科技创新平台建设、人才培养、成果转化等几方面发力,有效推动了一批制约煤炭产业发展的瓶颈技术实现突破。
企业与高等院校展开合作,贵州贵能投资股份有限公司分别与中铁工程装备集团有限公司、河南理工大学、贵州理工学院等单位联合开展“煤矿岩巷全断面掘进机关键技术及应用”研发。
科技部门为项目实施提供资金、业务指导等要素保障,项目实施取得成效后,及时指导申请贵州省科学技术进步奖项。截至目前,共帮助贵州贵能投资股份有限公司争取省、市两级科技资金支持327万元,指导申请研发费用加计扣除后可享受税收优惠27.7万元;贵州贵能投资股份有限公司与中国科学院院士何满潮院士团队共建的“煤矿无煤柱自成巷贵州省院士创新团队工作站”获省科技厅立项支持。
“‘煤矿岩巷全断面掘进机关键技术及应用’实现了煤矿岩巷全断面掘进机自主设计制造过程中的关键技术突破,并解决了施工中存在的‘TBM 超前地质探测难、复杂工况装备适应难、复杂地质条件掘进难’三大国际行业难题。”六盘水市科技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这一突破性技术已成功应用于贵能集团、平宝煤业、淮北矿业、山东能源等国内煤炭企业,为煤矿创造产值超过14亿元。
2024年,“煤矿岩巷全断面掘进机关键技术及应用”获贵州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实现了六盘水省级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零的突破”。
从“跟跑”到“领跑”,“凉都号”TBM及“煤矿岩巷全断面掘进机关键技术及应用”的破圈,再次印证了“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的深刻内涵,为资源型城市转型升级提供了科技创新的“方法论”。
六盘水日报全媒体记者 杨小敏 报道
编辑:郭倩
编审:晏华超
终审:颜春匀
总监制:彭绍良 赵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