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巨潮WAVE,作者 | 谢泽锋,编辑 | 杨旭然
尽管美国暂时back down(屈服),与其他国家之间所谓“对等关税”将暂缓90天执行,但对中国依然维持了“特殊照顾”。
此次关税战是可以写进历史教材的。从鸦片战争到斯穆特-霍利关税战,再到今年前所未有的关税博弈,人类贸易史再次迎来一次大地震。
投资家瑞·达利欧对此认为,“我们正目睹一场教科书级别的崩溃:货币体系崩溃、政治格局崩溃、世界秩序崩溃。这种级别的崩溃,普通人一生可能只会经历一次。”
越来越多的人已经意识到,无论美国国内的经济环境如何变化,其遏制中国的思路始终不会改变,也不会因为中国为中美经济繁荣、全球经济发展做出了怎样的努力而改变。远到19世纪末的排华法案,近到从2017年掀起的贸易战,自始至终,其目标都是针对中国。
全球原有贸易秩序彻底颠覆的过程中,中美贸易将出现巨幅下滑,甚至跌入冰点。有很多人在疑虑,美国一直是我国最大的贸易伙伴之一,是“最大的甲方”。失去这块大蛋糕,未来哪些地区能够承接庞大的中国制造?
放眼全球,东南亚人口最多,中东土豪有购买力,东盟、非洲、拉美等新兴市场潜力大,俄罗斯-独联体地区和中国交好且有资源基础,欧洲老牌发达国家也还有一些家底,可以支撑双边贸易。
即便美国从这个地球上突然消失,中国企业也仍会继续做自己应做的事、做自己擅长的事。借助强大的产业链优势和质价比,中国企业的国际化前景依然广阔。
美国和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达国家和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本来有极强的互补性。作为全球前两大经济体,两国之间的经济往来,也深刻影响着世界经贸格局。
1979年,国家领导人访美,两国正式建交,中美关系迅速升温,互享最惠国待遇,奠定了两国经贸繁荣的根基。
上世纪90年代开始,中美贸易规模迅速抬升。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这一里程碑式事件,推动中国加速融入世界经济体系,就在这一年美国成为中国最大经贸伙伴。
2024年,中美贸易额近6883亿美元,而1979年这一数字仅为25亿美元,规模跃升的背后,是经贸繁荣为两国社会和居民福祉带来的活力。
然而,随着制造业的全球迁徙,美国本土产业空心化,产业工人急速凋零,庞大的债务和贸易逆差已经是悬在美国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
到2024年,美国债务(联邦政府+地州)合计高达38.5万亿美元,商品贸易逆差1.2万亿美元,过去30年增长25倍。如今,这两大问题已到了不得不解决的时刻。
中国一直是美国最大的逆差来源国,2024年高达2633亿美元,因此无论是产业补贴、技术封锁还是如今的关税大棒,根本上就是与中国“脱钩断链”,让制造业回流美国,台积电在美投资建厂,就是其中一个典型的案例。
如今,美国对其他国家暂缓“对等关税”90天,但对中国持续加码,而且税率一直在变。根据最新的消息,白宫于4月10日更改了解释内容,加上此前因“打击芬太尼不力”为由加征20%的关税后,美对华关税累计已上升到145%。
关税叠叠乐,是“美国第一”行动纲领的思想体现,相当于彻底撕毁了此前两国签订的“最惠国待遇”协议。而这一原则是中美经贸关系的核心基础,也是WTO的基本准则——此前美对中国商品平均基础关税仅有3%。
2018年起,“关税大战”的潘多拉魔盒被打开,美国先后出台301关税、232调查(针对钢铁和铝)、“芬太尼”关税、“对等关税”,并在此后以各种离奇的理由继续加征。
可以看出,美国对外经贸合作“去华”的决策已是既成事,并且处在坚定的推进过程当中。其阴晴不定、朝令夕改的政策出台方式,已对中国数量庞大的供应商、产业链企业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关税大战”愈演愈烈,中国制造业亟需寻找美国之外的替代区域。
从更大的区域划分来看,目前我国最大的贸易伙伴则是南方的邻居们。
2019年2月,东盟正式超越美国,22年来首次成为中国第二大贸易伙伴,到2023年,我国对东盟出口额3.68万亿元,超过美国和欧盟,成为最大出口地区。
2024年,中国对东盟出口5865亿美元,同比大增12%,继续稳居最大出口市场;对美出口5247亿美元,同比增幅只有4.9%,对欧盟出口额5165亿美元,排在第三名。
从2017年贸易战开始算起,中国出口格局出现“东升西降”的显著变化。过去7年间,中国对美国的出口占总出口的比例从19%下滑到14.7%,对欧盟从16.4%下滑到14.4%,东盟则从12.3%上升到16.4%,增加近4个百分点。
海关总署最新消息,今年一季度,我国货物进出口10.3万亿元,同比增长1.3%。其中,出口6.13万亿元,增长6.9%。外贸规模创历史同期新高,连续8个季度超10万亿元——这种实际情况,显然和很多人在渲染的“外贸崩溃论”完全不相符。
其中原因也不难理解,因为中美之间的对外贸易确实出现了下滑,一部分人抓住这个局部进行以点概面的误导性传播,并试图通过散布恐慌和焦虑,去尝试最终影响政策的走向,使其更符合自己的利益。
东盟的崛起很大程度上弥补了西方国家比例的下滑:东南亚的矿产资源、自然资源和人力资源都是中国企业所需要的;东南亚国家消费者的实际需求、华人和黄种人之间更加相似的文化和消费习惯,都让双方的市场之间达成了“无缝衔接”。
我国和东盟比邻而居,无论是地理位置还是经济禀赋,都有极强的互补性。而且东盟10国人口超6亿,和我国加起来一共有20亿人口,占全球1/4,形成了一个极为广阔的大市场。
例如,近年来东南亚的榴莲、椰子、菠萝等水果都端上中国人的餐桌。自2017年以来东盟已经连续8年为我国农产品第一大贸易伙伴。今年一季度,我国从东盟进口了526.5亿元的农产品,增速高达13.8%。
另一方面,中国借助强大的工业技术加强与东盟各国的合作,最典型的案例就是以技术、产能和市场的全方位能力,赋能印尼开发镍矿和铝土矿,并协助其构建高标准的产业链体系。
越南则扮演着一部分中国制造业转移承接地的角色,其中尤其以“果链”等电子制造企业为主,包括立讯精密、歌尔股份等,另外智能家居赛道的几家头部企业如科沃斯、石头科技,工具类企业巨星科技、创科实业等也都在越南设厂。
到今年一季度,制造业已经是我国与东盟贸易合作的绝对主力,价值占比超过九成。我国向东盟出口显示模组、汽车零部件、锂电池增速都超过两成;我国从东盟进口数据处理设备零部件、印刷电路、纺织原料等呈增长态势。
和美国打着“门罗主义”的幌子,恐吓威慑拉美邻居,并吞噬其大量市场空间和利益分配权不同,我国的对外合作,都建立在平等共赢的“命运共同体”基础上。
众所周知,美国在历史上以美元霸权、贸易打压、军事干预等等方式,从拉美各国掠夺资源,控制企业,将其沦为美国的战略后花园和经济附庸,十多亿人民基本失去了发展的权利。
而中国则是在与东盟打造对外合作的新型国际范本。目前,中国—东盟自贸区3.0版谈判已取得实质性进展,未来还将在数字经济、绿色经济、供应链互联互通等新兴领域开启高水平合作。
这些都是与此前东南亚与美国、日韩之间合作相当不同的模式。
一个成功案例是,中老铁路已开通3年多,持续以黄金通道赋能区域经济发展。此外,不久前我国领导人出访越南、马来西亚和柬埔寨,与马来西亚实现了双向永久免签,并且在德崇扶南运河、中越铁路的推进上都取得了积极的进展。
未来随着更多重要工程的开通,东盟与中国的贸易体量还将进一步增加。
从最新的动态来看,美国发起的“对等关税”政策,似乎有“高高举起,轻轻落下”的迹象。但双方之间的贸易关系已经不可能恢复到从前,这不仅是因为美国本土市场已经无法满足中国企业发展所需,也是因为全球更多市场开始探索与中国更多的交流与合作。
放眼全球,中东国家以强劲的购买力著称,尤其是坐拥富饶石油资源的海湾国家,更是世界级的优质消费市场和建筑市场。
如卡塔尔人均GDP高达7.16万美元,是世界平均值的5倍多。当前,该国常住人口270.4万,但外籍人口约230万,有钱的卡塔尔人雇佣了大量外籍人员为其工作。
近三年来,我国与中东国家进入了一段联系越发紧密的合作期。沙特开启“2030愿景”,阿联酋启动多元化改革,中国与这些国家在新能源、光伏、基建、跨境电商等等领域的合作都有相当大的潜力。
中东国家向我国出口石油天然气,我国则出口建材家具、机电、电子等制造业产品,双方经济互补性极强,并且中东资本还投资了中国多家石油炼化、新能源、新科技、新零售等等领域的企业,试图尽最大限度发挥出自身的资本优势。
和较富裕国家共同发展经济的同时,中国和发展中国家乃至欠发达国家的合作也在持续升温。其中覆盖面最广的就是与拉美、非洲国家之间的经贸合作。
到今年,中国已经连续16年稳居非洲最大贸易伙伴国地位,还给予33个同中国建交的最不发达国家以100%零关税的待遇。
2024年,我国与非洲的进出口总额达到了2.1万亿元,是2000年的24倍。同时,中国还向大量非洲国家提供了各类低息贷款和基础设施援助建设。
中国和拉美贸易额在2024年达到5185亿美元,7年翻倍。
去年,钱凯港的开港成为了中国拉美合作的又一个标志性事件。借助这一通道,南美的蓝莓、牛油果、香蕉等农产品与中国的家电、汽车等工业品得以穿越大洋,互通有无,并且在运输时间上相比此前有了大幅度的节省,这在美国主导的传统贸易格局体系下是无法想象的。
此外,我国长期对巴西、智利保持贸易逆差,其中智利的铜矿和锂矿是发展新能源产业的重要基础,巴西大豆也已经在替代美国大豆的路上。对面临经济困境的阿根廷,不仅对143项阿根廷农工产品进行关税优惠,取消一部分农产品的关税,降低对阿根廷乳制品、海鲜产品等的关税,还与阿根廷续签货币互换协议(350亿元),帮助其偿还IMF的债务,甚至为阿根廷印货币,维护其金融秩序的稳定。
此外,我国和俄罗斯-独联体国家长期保持了长期的友好关系,面对美国滥施关税和对中俄关系的挑拨,俄罗斯选择继续与中国深化合作,近期俄方高层直接表态“中国需要多少石油,俄罗斯就准备供应多少。”
2024年,美国向中国出口964万吨原油,占中国进口比例仅有1.7%,未来美国石油在中国的市场极有可能将会归零,而中俄、中国与中亚国家在能源方面的合作规模只会越来越大。
欧洲和美国也出现裂痕。最新消息显示,欧盟取消了中国电动汽车反补贴税,转而以提升最高售价的方式形成一定的产业保护。此前,欧盟对比亚迪、吉利、上汽集团分别征收17%、18.8%、35.3%的附加税。加征关税后,中国电动汽车入欧一度面临最高45.3%的超高关税。
面对美国的压迫性政策,包括西班牙在内的一些欧洲国家也认清局势,选择单独和中国进行友好谈判。当前,中国和欧盟是世界第二和第三大经济体,双方的经济总量超过全世界的三分之一,贸易体量超过全球贸易的四分之一。欧洲国家始终是中国在努力争取的贸易伙伴。
虽然中欧双方在意识形态等方面仍然存在不少问题,但双方强化合作,对替代中美贸易来说,仍是至关重要的。
诚如巴菲特所说,“对等关税”是一场战争。
就像远在183年前,清政府和英国代表签订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其中就包含了五口通商和协定关税,规定英国商人“应纳进口出口货税,均宜乘公议定则例”。
即中国海关无权自行确定进出口货物的税率,必须与英国共同议定。这项规定,开了协定关税的恶例,使中国丧失了海关自主权,为西方资本主义掠夺中国经济提供了便利条件。
时间过去了三个甲子,世界政治与经济秩序已然巨变,如今的中国已经拥有了“不予理会”的勇气和底气,却仍然希望以和平、平等的方式与全球各国通航、贸易。
所谓“第一大甲方”终究是第一大乙方撑起来的,更何况没有了来自全球经济的支持,任何一个单一市场,都不会成为所谓的第一大甲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