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来源:新华社
□唐代远
习近平总书记近日在云南考察时表示,“云南咖啡还是代表着中国的”。云南咖啡的崛起,既依托得天独厚的种植条件,也离不开对民族农耕文化的挖掘——将傣族、彝族的传统晾晒工艺与现代加工技术融合,打造出具有文化辨识度的产品体系。从田间地头的“小特产”到富民强村的“大产业”,乡土资源的挖掘与转化,正成为激活乡村发展动能的关键密码。
立足乡土,深耕“土”的根基。一方水土孕育一方特色。云南小粒咖啡的醇香源于北纬25度黄金咖啡种植带的独特气候优势、延安苹果的脆甜得益于黄土高原的光照充足与昼夜温差、宁德大黄鱼的鲜美离不开闽东海域的生态馈赠……乡村产业的振兴必须扎根于脚下的土地,遵循自然规律与资源禀赋。截至2024年底,我国累计认定地理标志产品2544个,地理标志产品直接产值超过9600亿元。这正是对“因地制宜”发展理念的生动诠释。依托农业农村特色资源,激活乡土资源,既要建立科学的资源普查机制,摸清山水林田的“家底”,更需通过科技创新提升资源转化效率,在土地耕耘上找差异、找特色,向开发农业多种功能、挖掘乡村多元价值中要效益,强龙头、补链条、兴业态、树品牌,写好“土”字文章,让沉睡的土地焕发新生机。
突出特色,彰显“特”的价值。“特”是乡村产业的突围之道。当柳州螺蛳粉从街头小吃发展为产值千亿的产业集群,当浙江安吉白茶通过“一片叶子”带富一方百姓,这些案例无不印证了特色化发展的生命力。特色不仅是自然造化的馈赠,更是文化传承与创新能力的结晶。事实上,山清水秀的田园风光、历史悠久的文化传统、各具特点的村落建筑、丰富多彩的非遗项目等,都是乡村吸引人的地方,也是特色产业发展的重要“土壤”。四川鱼子酱、贵州抹茶、衡阳台源乌莲、常宁无渣生姜……一个个“土特产”背后,既说明各地物产丰富,也提示我们要擦亮农产品品牌,避免同质化内卷,找准细分领域的“隐形冠军”赛道。
延伸链条,激活“产”的动能。“产”的壮大关系着富民实效,云南咖啡产业的进阶之路正是典型案例。前端,截至2024年底,云南咖啡种植面积超过120万亩;中端,引入精深加工企业开发冻干粉、咖啡精油等数十种衍生品;后端,搭建电商物流体系打通“从种子到杯子”的全链路。这种“接二连三”的产业融合,让小豆子成为致富“金钥匙”,实现国际品牌与云南咖啡的“联姻”。于此而言,做强产业链,让“土特产”成为带动农民增收的致富产业、促进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引擎,既要在主体培育上扶持龙头企业牵引发展,培育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等多元经营主体;也要在要素配置上,推动技术、人才、资本等向乡村集聚,让生态资源可蓄能、能变现;还要在利益联结上,完善“企业+合作社+农户”模式,让农民分享加工、流通环节的增值收益,向世界递出更多“土特产”名片。
面向未来,唯有在“土”中寻根、在“特”上发力、在“产”中突破,才能将更多“藏在深山人未识”的乡土资源转化为“惠及千家万户”的富民产业,为农业农村现代化注入强劲动能。
(好评中国系列评论栏目由中国互联网发展基金会中国正能量网络传播专项基金资助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