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猪百科

手机版

【高质量发展调研行】一座没有烟囱的“人才工厂”

4月25日,在贵州大龙经济开发区龙江新区,一座由玻璃幕墙与砖混结构组成的三层现代化建筑——‌大龙开发区新型功能材料培训基地格外醒目。

这里既没有传统工厂的机械轰鸣,也不见高耸的烟囱,取而代之的是干净整洁的室外场地、全息投影的操作界面、安全防护体验系统的电流声,以及学员与智能设备的交互指令。

作为“铜仁新型材料工匠”品牌的培训基地,‌大龙开发区新型功能材料培训基地以“产教融合+技能强基”为核心理念,不断为新能源材料产业培育新一代“能工巧匠”,该基地正悄然成为区域经济转型的“隐形推手”。

安全防护用品科普系统。

素有贵州东联发展战略“桥头堡”、西部大开发前沿阵地的大龙开发区,目前共聚集企业466家,工业企业208家。随着新型功能材料产业的爆发式发展,电池材料工厂化生产、信息化管理等要求持续提升,产业工人技能、专业需求也不断增加。

为深化新时期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加大产业职工职业教育培训力度,解决企业需求与人才培养相匹配的“最后一公里”,2024年6月,具有工匠特色的培训基地——‌大龙开发区新型功能材料培训基地应运而生,成为推动产业工人成长成才的平台。

出生于1986年的陈文明过去一直在深圳打工,六年前赶上家乡大力发展新能源材料的机遇,他返乡进入一家新能源企业做行政工作。“技多不压身。”上个月,陈文明抽空参加了叉车培训,经过10天的理论学习和20天的实操训练,他很快完成了“S弯绕桩”“高位堆垛”等科目,“拿到证后准备转行做装运工作。”

叉车培训现场。

与陈文明不一样,学员姚鹏把目标瞄准路线检修与维护等相关工作。“参加低压电工培训,我学到了电工的基本操作方法,了解到了电器设备元器件基础功能,有了这一技之长,让我找工作更有底气了。”姚鹏坦言,经过培训,他对低压电有了更深的认识。

除了“一站式”授课以外,‌大龙开发区新型功能材料培训基地还确定了“理论+实操+场景模拟”的办学模式,将理论的“虚”与操作的“实”相结合,打造集“工人培训、工匠孵化、技能竞赛、职工交流”等功能为一体的示范基地。

“经过中长期学习,学员轻轻松松就能掌握所学科目的关键要领、安全应急知识等,实实在在学到技能和本领,更好地投身自己喜欢的领域。”培训基地考试中心负责人周小勇介绍,基地通过精准对接园区企业需求,目前已开设涵盖仪表过程自动化、萃取单元实操、间歇反应单元实操、高低压电工、叉车、焊工等9类培训20个科目。

“过去培养一个合格技工需要半年,现在通过理论的‘虚’与操作的‘实’相结合,周期缩短至3个月。”周小勇说,今年开展的中式面点、叉车、主播、低压电工等培训,都收到不错的反响。

低压电工培训现场。

当流水线上的工人变成操控智能设备的“工业医生”,当车间的轰鸣被键盘敲击声替代,“人才工厂”的每一次培训,都在为高质量发展积蓄澎湃动能,大龙开发区新型功能材料培训基地正以“技能之力”重塑产业生态。

“这里没有流水线,但每间教室都是改变命运的车间。”大龙经济开发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中心副主任冉启社说,这座没有烟囱的“人才工厂”,不仅为千亿级园区建设注入澎湃动能,更书写着“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跃迁的鲜活样本。

发展新质生产力需要领军人才,也同样需要成千上万的工匠型实践人才,未来,还有更多的想象空间。接下来,大龙开发区新型功能材料培训基地坚持“以需求定培训、以培训促劳务、以技能促就业”的工作思路,整合行业、企业、院校、社会力量的培训资源,致力于实现培训考证、实操认定一体化,培养区域内认可的专业型人才,辐射铜仁市及周边,推动产业工人提升专业技能、岗位能力、就业创业能力,为全省产业工人培养提供可复制经验。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葛永智

一审 田勇

二审 杨聪

三审 朱邪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