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猪百科

手机版

东湖评论:养成文明祭祀好习惯

清明节期间,传统祭祀活动逐渐增多。与此同时,因焚烧纸钱、燃放鞭炮等传统祭祀方式引发的森林火灾进入高发期,不仅威胁生态安全,也与现代社会的文明理念格格不入。

森林火灾是一种发生面广、突发性强、危害性大、处置救助极为困难的自然灾害。其破坏性远不止肉眼可见的焦土,一场中等规模山火释放的二氧化碳足以抵消同等面积森林长期的固碳成果,火焰所到之处不仅瞬间碳化林木,更会引发土壤板结、水源污染等次生灾害。3月以来,全国各地陆续发布森林草原火险预警,仍有多地发生违规野外用火导致森林火灾。究其根源,既有民众“法不责众”的侥幸心理,也有在现代社会的生态压力和安全需求下,祭祀文化传承与时代发展之间产生的矛盾。

破解困局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图景,需要引导广大群众将生态安全意识植入文化基因。一方面,要继续加强文化教育和宣传。通过学校教育、社区活动等形式,普及清明文化的历史渊源和精神内涵,引导青少年理解“慎终追远”的意义。同时,利用短视频、直播等新媒体平台,传播文明祭祀的理念。另一方面,要持续丰富清明节新时代文化内涵,既保留清明祭祀的精神内核,又与自然生态和谐共生。引导祭祀方式向生态化转变,鼓励以鲜花、植树等无火祭祀替代焚烧纸钱的传统模式。同时,还可以将清明节与公益环保、家风传承等元素相结合,使清明节成为强化生态意识、赓续红色血脉的双重载体。

让文明祭扫成为自觉选择,还需要构建“疏堵结合”的治理体系,让制度创新和技术赋能实现文明祭扫的常态化治理。在“堵”的维度,严格管控火源进入林区,通过设置集中焚烧池等方式,配备消防设施,引导祭祀群众在安全可控范围内焚烧纸钱。同时,利用卫星遥感、无人机巡航等高科技手段,实时监测火情并及时预警。在“疏”的维度,我们应该充分发挥村规民约在基层自治中的优势。将文明祭祀纳入村规民约和日常积分制管理内容中,增设“文明祭祀示范户”等评选活动。除此之外,要进一步丰富虚拟祭祀平台的服务项目,让市民不仅可以通过线上献花、留言、点烛等方式云端追思,还可以利用VR等技术还原祭扫场景,创建虚拟墓碑,邀请亲友共同参与线上追思活动等,满足情感需求。

当传统习俗与生态保护的张力愈发凸显,我们更需以文明之光照亮传承之路。文明祭祀不是对传统的舍弃,而是以时代智慧为其注入新内涵。让我们以“慎终追远”的初心守护绿水青山,用文明之光点亮传统节日的现代价值,让清明节不仅是慎终追远的节日,更是生态文明的礼赞。

稿源: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作者:张紫薇(宜都市“两江潮”网评团队,宜都市发展和改革局)

责编:詹蔷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