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猪百科

手机版

寻迹昆明旅居地 | 从渔村到“滇池乡居图”,去杨林港探寻另一种生活

【编者按】当省委书记化身“旅居云南首席推荐人”,山水云南的邀约便有了更具象的注脚。从滇池畔的海晏渔村起步,省委书记王宁用一封回信掀开云南旅居的崭新叙事。掌上春城3月5日起推出“寻迹昆明旅居地”系列报道,既解码海晏村从渔火人家到现象级IP的蜕变逻辑,更将探访更多“藏”在春城的宝藏村落。当古韵与潮玩共生,生态与业态共振,那些曾被忽略的乡土肌理,正生长出令人心动的旅居答案。本期走进杨林港村,探寻生活的另一种可能。

掌上春城讯 汽车行驶在高海高速公路上,在一处叫山水民宿的地方停了下来。紧邻滇池的山水民宿清凉舒爽,简洁宽敞的民宿里,住满了来旅居的游客,他们来自武汉、成都……以家庭为单位包下数间房,一住就是十天半个月。从曾经的渔村到如今的美丽乡村,杨林港正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人前来探寻生活的另一种可能。

阳光降临的港湾有了新身份

这里离昆明主城车程半小时,所在地为西山区观音山社区杨林港居民小组。杨林港,原名“阳临港”,意为阳光降临的港湾,面向碧波浩渺的滇池,背靠连绵起伏的山林。游客远离市区,住在这里做什么?

走进村子,才发觉别有洞天。家家坐拥两三层青瓦白楼,各具特色的别致庭院大方地向外展示,各家有各家的审美,统一的白族风格又透出某种凝聚的力量。整洁的村间小路顺山势铺展,一步一景,光这争奇斗艳的民居就让人玩味许久,抬眼间,手工饵块作坊、咖啡馆、陶艺馆、木工坊……一个个新型文化休闲空间呈现在面前。

“驿站”是杨林港的新“身份”,按照昆明市滇池沿岸村庄打造规划,杨林港的定位是“乡村田园驿站”,作为杨林港居民小组党支部书记的董珈源对村庄发展有很多想法。这个以“董”姓为主的白族村庄,犹如一个团结的大家庭,“村民都是我们的父老乡亲,是父辈、是子侄,祖辈为我们选了这块宝地,我们一定要保护好、发展好,为后代留下山清水秀、人美地净的环境。”

体验乡村生活的绝佳场所

在杨林港,旅居者们可以远离城市的喧嚣,尽情享受宁静与美好。清晨,沿着村间小路漫步,呼吸着清新的空气,感受微风拂面的惬意;午后,坐在村里的咖啡馆,点一杯香浓的咖啡,享受悠闲的时光;傍晚,参加一场篝火晚会,与村民们一起载歌载舞,感受浓厚的民族风情。

游客小李是一位来自武汉的旅居者,在这里已经住了半个月。他感慨地说:“在这里,我可以暂时忘却城市的忙碌,每天的生活都充满了新鲜感。我喜欢在村里散步,听村民讲述过去的故事,感受这片土地的历史底蕴。”

杨林港的美食也是一大亮点。村里的“猪八碗”是当地的传统美食,以其丰富的食材和独特的口味深受游客喜爱。手工饵块、野生菌等特色美食,更是让人回味无穷。游客们还可以参与制作饵块、腌制咸菜等活动,体验当地的民俗文化。此外,杨林港还保留了许多传统建筑,如“一颗印”“一把伞”等古老民居,以及知青屋等建筑。这些老房子经过修缮后,被改造成民宿、咖啡馆和手工坊,成为游客体验乡村生活的绝佳场所。

打造“农文旅”融合发展新模式

杨林港的振兴之路,离不开“农文旅”融合发展的新模式。近年来,村里通过“村股份经济合作社+村集体控股公司+村民”的模式,盘活了村庄资源,实现了“资源变资金、资金变股金、村民变股民”的转变。村民们不再依赖单一的渔业收入,而是通过发展乡村旅游、庭院经济等方式,实现了多元增收。

2023年,村集体成立了云南杨林港锦熙旅游发展有限公司,将村民闲置的房屋统一流转到村集体公司管理运营。一方面,传统民居得到了及时的保护修缮;另一方面,通过房屋租赁平台,闲置房屋被利用起来,用作商务接待等,增加了村民的收入。公司还开发了林下经济种植,让游客可以体验“上山采菌”的乐趣。

杨林港的乡村旅居,不仅吸引了许多旅居者,还吸引了不少返乡青年和新居民。他们带着新的思想和技能回到家乡,成为乡村发展的“新引擎”。22岁的董孙浩大学毕业后回到杨林港,尝试做起了预制菜,并负责村里的团队接待工作。像他一样的返乡青年还有不少,他们为村子注入了新的活力,也让杨林港的未来充满了希望。

董珈源谈到,滇池旅游黄金岸线的打造对杨林港来说是一个机遇,杨林港将紧紧抓住这个政策红利,提升环境,转变思想,保护村庄的风貌,传承民族民俗文化,找准自身特色优势,开发新的休闲业态,招引年轻人回乡,用年轻的思想带领村庄跟上时代风尚,让杨林港成为滇池旅游黄金岸线上的一颗耀眼明珠。

掌上春城记者:杨梦奇

责编:杨芮

编审:周晓雪

终审:周健军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