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猪百科

手机版

农民腰包越来越鼓、生活越来越美

3月31日,“高陵全季西红柿”2025年宣传推介系列活动启动仪式上,群众在选购西红柿。

特色农业蓬勃发展,各种农作物长势喜人;智慧农业技术加快应用,农业生产效率进一步提高;农业与文化、旅游深度融合,吸引更多游客前来体验……春天的西安乡村万象更新,乡村振兴迈出坚实步伐。

特色产业提质效

3月31日,“高陵全季西红柿”2025年宣传推介系列活动启动仪式在西安城市运动公园举办。来自西安市高陵区的30余家农业企业、合作社携多个西红柿品种及土特产亮相,吸引了众多群众前来购买。

“今天,我带来150公斤圣女果、50公斤乳瓜,不到1个小时便销售一空。”高陵区顺利硕果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冯磊说。

在高陵全季西红柿示范园(城投园),工作人员正在采摘成熟的西红柿。

高陵区已有30余年的设施西红柿种植历史。2022年,“高陵番茄”入选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近年来,高陵区创新“西红柿+农文旅”融合模式,聚力打造高陵全季西红柿区域公用品牌。

“高陵西红柿以皮薄、瓤沙、甜度高、水分多等优点受到市场青睐,每年首批西红柿上市的时间通常在春节前后。得益于产业品牌战略的实施,绿色高效种植技术及优质栽培技术在全区种植园区广泛推广,水肥一体化自动控制、环境控制、作物补光等技术的应用,让高陵西红柿实现了全季节不断档供应。”冯磊说。

目前,高陵区从事西红柿种植的农户有1400余户、合作社有40家、企业有6家,年种植面积超过5000亩。

“去年,高陵区围绕‘种什么、谁来种、怎么种’三大目标,出台了‘二十条工作措施’,全流程推进产业升级与标准化生产,推动乡村产业振兴。”高陵区相关负责人说,目前,高陵全季西红柿特色产业正朝着“现代化、规模化、智慧化”方向发展。

诗画田园有农趣

3月29日,蓝田县安村镇郭村的鹿苑广场人流如织。凭借餐饮、露营等业态,这里已成为周边群众的休闲好去处。“每逢节假日,这里的单日营业额能突破1万元。我们村集体去年光分红就有4万多元。”郭村党支部书记吴朝峰介绍,村企联营模式让荒草地变成休闲综合体,带动了村民就业和村集体经济发展。

2024年,郭村联合相关企业对鹿苑广场进行了升级改造,打造了特色餐饮项目,并建设了露营基地。曾经的荒草地,如今变成集餐饮、游乐、研学于一体的休闲综合体,成为白鹿原上新的“慢生活打卡地”。

在郭村,200余亩高标准农田展现出规模化种植的成效;设施农业园内,10余座草莓大棚整齐排列。

吴朝峰说:“去年,我们村的设施农业园实现收入17万元,带动30余户群众务工。村民的腰包越来越鼓。”

智慧农业显身手

在西安市鄠邑区祖庵街道鲁村,300亩麦田里,自走式长杆喷雾机正高效作业。“有了这些现代化设备,种田人现在享福得很。”3月27日,鲁村党支部书记杨昌锋说。

通过土地流转和智慧农机应用,鲁村实现了小麦全程机械化耕种。“现在,从播种到收割全程机械化,一个电话就能搞定。”杨昌锋说。

近年来,鄠邑区推进机械化规模种植,成立了农机合作社联盟,探索多种联合模式,打造“鄠邑农机”品牌。联盟下设25个服务组织,覆盖近1000户农机户,拥有3000多台机械,年服务面积超30万亩。同时,全区建立了农机应急保障体系,推广机械化生产技术,助力粮食稳产增收。

智慧农机也需要专业的农机手来操作。“我们都是经过考核、持证上岗的农机手。”农机手朱相臣告诉记者。

鄠邑区农机管理站站长樊瑞介绍,鄠邑区通过打造农机手培训、实操、规范作业示范3个平台,推动全程机械化技术提升。该区建成了区级农业培训中心,聘请科技人员、土专家进行授课,创新培训模式,开设“农机云课堂”“田间课堂”,提供“点单式”教学,精准对接农户的学习需求。

鄠邑区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介绍,鄠邑区突出栽植、植保、施肥、除草、灌溉等环节,积极开展科研攻关,加快农业机械化、智能化、信息化、数字化发展,推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打造“产学研用”一体化协同创新发展机制。(记者 李妮文/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