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广东省多地出现误食野生毒蘑菇、有毒动植物(包括断肠草、河豚、蟾蜍等)中毒事件。为进一步强化食品安全风险防控,提高公众食品安全意识,端州区市场监督管理局发布消费提示如下。
野生蘑菇篇
我国毒蘑菇种类繁多,广东地区就有200多种,其中致命的有10多种,如致命鹅膏(白毒伞)、致死性鹅膏菌、大青褶伞。毒蘑菇与无毒蘑菇在外观上极为相似,普通人难以准确辨别,即便专业人员也需借助专业知识和设备才能鉴别。同时,无毒蘑菇与有毒蘑菇混生,更增加了误采误食的风险。毒蘑菇毒性强烈,中毒潜伏期一般为2小时至24小时,有的甚至仅10分钟左右。中毒临床表现复杂多样,且目前对蘑菇中毒尚无特效疗法,发病急、死亡率高。市民应做到不采摘、不购买、不食用野生蘑菇或来源不明的蘑菇。
华南地区常见的毒蘑菇有这些
大家一定要记得擦亮眼睛
▼▼▼
断肠草篇
断肠草不属于任何一种植物的正式名称,而是各地民间用来称呼某些植物的俗名,其中最“声名显赫”的是钩吻,又名大茶药,全株有剧毒,主要的毒性物质是钩吻生物碱,误食者轻则呼吸困难,重则致命。
断肠草常见于村旁、路边、山坡草丛或灌木丛中,呈藤状爬行生长,且埋于泥土的根系发达,常与周边其他植物系缠绕共生,是植物界的“伪装高手”,其花、根茎的形状与一些常用药材如“五指毛桃”“金银花”“金锁匙”等十分相似,对素来有采用中药材泡酒或煲汤饮用习惯的广东居民来说,可能因误挖或混入其根系的树根,用于浸泡药酒或煲汤饮用而引起中毒,那么应当如何辨别断肠草呢?
蟾蜍篇
蟾蜍是两栖动物,俗称癞蛤蟆,广东省各地有分布。蟾蜍身体表面有许多疙瘩,内有毒腺,其分泌出来的黏液含有剧毒,对人体心脏、消化道及中枢神经产生严重损害。为防止中毒,市民切勿随意食用蟾蜍,购买食用蛙类时要辨清青蛙与蟾蜍,餐饮单位禁止加工制作蟾蜍。
蟾蜍的毒性物质,不单存在于耳下腺和皮肤腺,其毒性物质还存在于肌肉、肝脏和卵巢。直接接触蟾蜍也可能导致皮肤出现红肿、红疹、瘙痒等症状,还有可能引起荨麻疹、接触性皮炎等过敏性皮肤病。如果毒液进入眼睛,还会引起视力下降、眼部红肿、瘙痒等症状,严重时可导致失明。蟾蜍可作中药,但必须通过加工。含蟾蜍成分的中药如果过量服用,也会导致中毒。
目前对蟾蜍中毒尚无特效疗。有医学界人士表示,民间流传的“蟾蜍去毒偏方——高温、泡酒、只吃腿肉”均缺乏科学依据,其有效性及安全性未获任何专业认证。
蟾蜍毒素性质稳定,普通厨房加工手段无法破坏其毒性,用120℃的水将蟾蜍煮沸加热,4小时后仍能检出毒性成分;至于将之泡酒可消除毒性并无科学根据,酒精反而会加速毒素溶解,近年已有多起饮用蟾蜍酒致死案例;仅食用腿部肌肉也无法避免危险,因为毒素可通过蟾蜍的淋巴循环渗透至全身组织。
河豚篇
端州区市场监督管理局在此提醒,美食千万种,安全最重要,广大群众要提高自我保护意识,不购买、自行捕捞和食用上述有毒动植物。如果误食发生中毒症状(头昏、恶心、呕吐、腹痛、腹泻、幻觉等)后,应立刻到医疗机构就诊,不得延误。任何食品生产经营单位不得采购、加工和销售上述有毒动植物。若发现食品生产经营单位采购、加工和销售上述有毒动植物的,请及时拨打12315投诉举报电话或12345热线,向市场监管部门投诉举报。
来源:端州发布